山里的孩子不张扬
2014年04月26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张仁起

  五十五年前,三个农村初中生干了一件大亊,一件救人性命的大事。不过,我们没说,连自己的父母也没说,只把它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公元1959年的秋天,农村中学放假参加秋收。我们同村的三个初—学生,因不甘心闷在家里,决定去爬泰山。在没有做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凭—股幼稚冲动劲,登上了泰山极顶。夜宿—简陋破败的小旅店,想在第二天拂晓看日出。谁知,深夜一场如注般的滂沱大雨,浇了我们个透心凉。为了应付风大、雨大、寒气大的局面,三个人紧紧抱在一块,和浸入骨髓的寒冷做着顽強的斗争。我写的一篇小文《风雨泰山极顶》,就描写了那晚上我们的狼狈相。第二天,我们相互搀扶着走下十八盘,听着山涧河流的轰呜声,看着雨后泰山沿途美不胜收的景色,回到了爬山的起点——岱宗坊。等血脉周流畅通了,身子骨彻底活泛了,才说笑着踏上回家的路。泰山东麓有一条叫黄汕头的河,由于植被比较完整,河里奔流而泻的水清凌凌的。时间已是第二天的下午,河水湍急澎湃的狂暴期已过,河面倒显得比较平静。三人来到河的西岸,只观察了一下表面现象,双脚就踏进了河里。不好!不知谁叫了一声,赶快退了回来。河水的冲劲太猛,根本站不稳,迈不开步,靠个人的力量是趟不过去的。山水形成的河有个特点,看似不深、不急,但它的冲力十足,眼前的黄汕头河就这德性。我提议:咱们三个紧紧地拉着手,探下身子,放低重心,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咱们一定能过去!果然,经过三个人的努力,终于到达了河的东岸。胜利了,回家的障碍被扫除了!三人又唱又跳,又喊又叫,以此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河岸边的杨树,柳树,经过雨水的洗涤越发显得青翠欲滴。不知名的野花儿,沐浴之后,更加娇艳、可人。甚至有鱼儿,游到岸边的浅水处,做出探头探脑的滑稽动作来。这场景,勾起了我们贪玩的心思,三人在岸边又痛快淋漓地玩了起来。
  此时,有个老者肩挑东西,后边跟着一小男孩,慢慢地向河西岸走来。等这一老一少真正站在河边,才引起我们的关注:看这祖孙二人如何过河?老者观察了—下我们过河的地方(这是过河最近的距离),觉得不妥,便与孙子向上游走去,当走到几十米远的地方停了下来,老者叮嘱孩子老实等待,爷爷把东西送过河去再来接他。老人刚入水,—个暗浪过来将他打倒,激流挟裹着他向下游飞驰而去。浪头拖着老人上下翻滚,他的身影也时而沉没,时而浮出,头顶上的草帽与老人共沉浮。激流将他冲得再也无力站起,黄汕头河呑噬掉他已轻而易举了。他的孙子在河岸上撕心裂腑地哭喊着,并在岸边随爷爷向下游猛跑,万幸的是他没有扑向河里。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这个老大—声令下:咱们牽紧手下河,拦住这位老大爷!三人在水里站成人墙,一下子挡住了顺流冲下的老人。当时是暴发了怎样的神力?不但阻挡住了老人,还把他慢慢拖向岸边,我们才是些十四、五岁的孩子。救上老人后,又将他的孙子接过河来。老人苏醒了,疲惫的脸上漫出笑容,孙子的脸蛋也贴近了爷爷多皱的面膛。老人的东西没丢,只是草帽顺流而去了。老大爷是山里人,不善表达,只是从包里抓出枣子来让我们吃,三个人单纯的很可爱,一声再见就踏上了回家之路。 
  山里的孩子憨厚老实,做亊不张扬,救人的事埋藏在心底整整五十五年啊!今天,我把它公开了,就是要告慰已经做古的—名同学。要他在天国里,也为我们少年時期的"壮举"而骄傲,而自豪!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