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应是发自心灵的喜爱
2014年04月23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世界读书日前夕,本报记者对东营市图书市场和公立图书馆调查之后的一组数据令人堪忧,东营区每年每人不足半本的借阅量和街头屈指可数的书店数量,体现出这座年轻城市在文化层面的发展速度远没有那么乐观。若拿以前“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的指标来说,东营恐怕很难达标。(4月23日《黄三角早报》A04、A05)
  实体书店的萎靡和图书馆借阅量过少,当然与网络书店和电子图书的冲击关系密切。阅读方式的转变加速着墨香时代的翻篇,时代更替的车轮不止碾压着图书出版业。高效率的无纸化办公、光速式的信息传播速度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这些改变均不能被当做人们告别图书的借口,碎片化阅读也远不可撼动从书籍中汲取知识的能量,我们这座城市更不能告别书籍的阳光。
  正如莎士比亚曾说过的“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见,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毫不夸张地说,一本好书有着改变人一生的力量。不难发现,人类的得意之处便是能将智慧和处世经验凝练于文字之中而传于后世,在知识的不断叠加之中,实现进步和超越。这也是为何有些读者会发现书中所叙正是生命中曾有过的一段经历,或者预知了心里正在思考却又无法表达的故事,再则是当遭遇逆境又找不到出口时,书籍为人指点了迷津的原因所在。
  时至今日,阅读的快感正在不断被网络游戏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所挤占。不少人会发现,床头或者书柜中的书籍已经蒙尘许久。倘若截取一段时间的书籍阅读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交白卷。在教育下一代或者劝说周围朋友多读些好书的同时,我们是否还应反思自己是否在已成为拖后腿的“白卷人”。口腹之欲外,我们的精神囊袋是否略显干瘪?
  当然,精神的力量关键在于传承。不少家长持有除文化课外,其余读物皆为“闲书”的偏见也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孩子们的阅读胚芽。反观当下,各式的辅导班和培训教材挤占着孩子们的阅读时空,当学业的重负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甚至课业书包沉重不堪时,他们还有多少时间阅读?
  一本好书能够折现出完整的人生,应当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良师益友。因此,偶尔也让电脑小憩一下,让干涸已久的心灵饱饱汲取一下书籍的养分。趁双目能视,多读些书吧!莫让心灵行走于黑暗之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