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个“石油书记”
油田五名“第一书记”建养殖区帮村民致富,用文艺晚会丰富村民生活
2014年04月09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第一书记”宗丛军到东刘村走访调查。
       文/片 本报记者 顾松 通讯员 苏惠峰 吴梅
  3月中旬,3万余只鸡苗被送进了滨州市沾化县下河乡东李村的养殖区,现在养殖区内的6个养鸡大棚成了村民们的“聚宝盆”,而一些牛、羊养殖户也在翘首以盼,期待着能够在这个去年刚刚建起的、占地200多亩的养殖区里,走出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指引他们致富的是5位来自胜利油田的“第一书记”。“第一书记”们还带来了文艺晚会、油田文艺小分队巡演等,让冷清的村子热闹起来,也让大家干事的热情高涨起来。
  文化为媒,油地感情更深
  “抓党建,促脱贫”是山东省委对“第一书记”的总体要求。在村里住下后,5个人就凑到一起开碰头会。担任胜利油田驻沾化下河乡“第一书记”工作组组长的河口采油厂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国梁说,就是在驻村当晚的那次碰头会上,来自油田3个二级单位5名同志达成了共识:以文化为媒,促进新农村建设。
  由工作组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法制教育”相继展开,“石油魂、和谐梦”等文化公益活动走进了村民的生活。
  张玉华是下河乡东李村的“第一书记”,在完成基础建设计划的基础上,他协调加强村内公共环境的绿化、亮化、美化和净化工作,一个美丽的生态文明村已经有模有样。
  宗丛军来自鲁明公司,村里人特别喜欢这个油田来的小伙子。他不但协调建设了庞家村的文化活动场馆,还在去年七八月份,在东刘村广场举办活动,丰富孩子们的暑假生活。
  河口采油厂采油二矿部分油区在下河乡辖区内。去年5月20日,国梁带着河口采油厂的文艺下乡小分队来到南韩村,送上了一场精彩演出。7月24日,又在村广场举行了消夏晚会,50多名油田职工与周边的村民共同分享快乐。
  此外,“第一书记”们还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利用下河乡乡村集市悬挂条幅,发放涉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资料6000余份,播放交通安全警示片10余场,“送法到乡村”,引导大家知法、守法。
他们是“外乡人”,更是“贴心人”
  “特别感动,村里的‘第一书记’和村干部可没少为咱受损的农田操心。”说起去年夏天的暴雨,承包了80多亩地种植棉花的张建利就关不住话匣子。为减少损失,今年,在“第一书记”的建议下,他又开始考虑特色养殖种植。
  打开“第一书记”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着的都是发现的问题、解决的问题和村里老党员、贫困家庭等的具体信息。据国梁介绍,他们工作组确定了“办实事、架桥梁、学经验、接地气、提素质”的工作定位,并设计了“第一书记党群联系卡”,群众有问题或者提建议都可以随时联系。
  “2013年4月2日,与刘建华书记查看了村里街道及路灯设施;2013年4月10日,到村里查看街道铺设准备工作……”翻开西刘村“第一书记”韩彬的工作日志,他每天的工作跃然而出。
  “大家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家事。”国梁说,“第一书记”们把村民当成了亲人,走访调查、了解民情、帮困解难已成为他们的常态化工作。通过送医下乡,为150多名村民查体,赠送药品;节假日看望慰问残疾、低保等困难群众;开学前,为上学的孩子送去了书包、文具等用品。
  回忆一年多的工作,国梁说,“我们把油田工作中的方式方法嫁接到村里后,油地感情更深,这也促进了经济发展。”目前,公路工程、学前教育工程、社区工程、卫生医疗工程、水利工程、文化工程,通过省市有关部门政策支持和油田帮扶资金等渠道,村民群众的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