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禁新增造船产能,烟台、威海、青岛等城市船业将转型
黄蓝船业转向海工装备制造
2014年03月27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威海市船舶出口实现新增长。(资料片)
  
  从十几年前的开足马力“造大船”,到现在的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山东船舶工业的发展跌宕起伏。
  近日,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船舶工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核准、备案新增产能的造船、修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基础设施项目。山东省以黄蓝地区为主的造船业也将转向海工装备制造业方向。
  山东造船全国靠前,大船厂多在黄蓝
  据了解,目前,省内船舶企业的产能基本上是在“十一五”到“十二五”初形成的。过去几年间,山东船舶工业形成了造修船、海洋工程装备、游艇制造以及配套业四个优势门类,涌现出以黄蓝地区为代表的几大造船厂,比如威海船厂、青岛的北船重工、烟台的京鲁船业等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截至2013年底,山东省造船完工量居全国第五位,船舶产业年产能超过600万载重吨,产能利用率在50%左右。
  船舶工业是个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其发展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极大。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新增造船订单严重不足,新船成交价格不断走低。中国是全球造船第一大国。去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2013-2015年)的通知》,对化解当前产能过剩、扩大内外需等作出规定,也明确了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
  山东省船舶工业发展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企业遇到接单、交船、融资等方面的诸多困难,暴露出我省船舶工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过剩、集成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省国防科工办主任王超英表示,目前,全省船舶工业已经到了不得不转、不得不调的地步。今年2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化解过剩产能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到2017年船舶产能控制在600万载重吨,并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船舶产能利用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重点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
  王超英说,《意见》是对国家和省里产业政策的进一步细化。根据《意见》,山东省将对船舶工业四个优势门类,按照分类推进原则,淘汰造修船低端落后产能,做大做强海工装备制造业,培育发展游艇产业,促进配套服务业由弱变强,走出一条自主研发设计为先导、以重大项目集成创新为依托、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将调整优化船舶产业产能结构作为首要任务。山东省将严把市场准入关口,严格控制新增造船、修船、海工装备基础设施(船台、船坞、舾装码头)建设。各级、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核准、备案新增产能的造船、修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基础设施(船台、船坞、舾装码头)项目,国土资源、交通运输、环保等部门不得办理土地和岸线供应、环评审批等相关业务,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被山东省确定为重点发展的船舶工业门类。此次,山东省提出了大力推进实施具备基础设计能力、市场需求量大的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重大集成创新项目。省国防科工办船舶处调研员董文照介绍,该项目能有效聚合激活各类创新要素,推进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省内自主研发、设计、配套和总装建造。
  游艇邮轮消费是下一个消费热点,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游艇制造业,有利于培植船舶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意见》提出,加快培育发展游艇邮轮产业,发挥骨干企业优势,打造游艇及核心零部件制造基地,形成世界知名品牌豪华游艇设计制造能力,同时提高大众化游艇产品市场占有率和提高本地化配套水平。目前,我省的潍柴集团通过并购意大利豪华游轮制造商法拉第,已经掌握了全球领先的游艇产业资源。
  省经信委主任郭述禹表示,在船舶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造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营商环境。

  远洋渔船
海工装备最强

  2013年,蓬莱京鲁船业公司刚刚建成的三艘秋刀鱼捕捞船相继起航,要到一千海里以外的太平洋上捕鱼,它们是当时我国建造的第一批专业秋刀鱼捕捞船。
  作为山东最大的民营造船厂,几年前,10万吨级散货船、油轮和化学品船是京鲁船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集装箱、散货和油轮三大主力船种市场低迷,以渔业捕捞起家的京鲁船业凭借自身对渔船的深入了解,盯上了远洋渔船制造。
  在国家和省双重政策扶持下,山东省远洋渔船建造数量快速提升,截至2013年6月底,山东省在建远洋渔船149艘,待建14艘。这些船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从吨位、续航能力、设备安装等方面看,都代表了我国同类船型领先水平。
  小渔船做成大产业,大海工更是做出新亮点。在烟台,中集来福士为挪威、巴西等国家修造的10多座海上钻井平台,已经陆续远航大西洋,投入使用;在青岛,中海油海工基地正在建造的11座海上钻井平台,。
  为支持船舶和海工装备持续健康发展,山东船舶工业在原有产能基础上,加大创新投入,近两年各级政府已累计投入286亿元,启动了186个技改项目和研发平台。
  威海
新增30艘远洋渔船

  2014年,威海预计新增远洋渔船30多艘,争取远洋渔船总数达到330艘以上,功率达到25万千瓦,并将筹备建设全国最大远洋渔业船队。
  据了解,2014年,威海远洋捕捞业将逐步探索在南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远洋渔船集聚的国家设立办事处,加快印尼、斯里兰卡等海外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增强威海远洋渔业竞争实力。
  同时,威海支持远洋渔业产品回运,鱿鱼、金枪鱼等远洋捕捞产品回运比例达到30%以上,提高加工增值水平。另外,2014年,威海将大力发展远洋辅助船。将有8艘大型远洋辅助船在建,目前已完成3艘,全部8艘辅助船预计年内全部投产。
烟台
造船产业集群壮大

  “因海而生,依海而兴”,特色独具的优势产业,擎动着一方经济。在烟台,船舶产业便是其中代表。
  龙头昂起,龙尾摆起。中集来福士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大批相关领域配套企业的发展。据统计,三年来,中集来福士带动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累计纳税达6亿元,仅2010年就贡献税金3亿元。
  近年来,以海洋经济为基础的“蓝色经济”,已成为烟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船舶工业是母体工业,在国民经济100多个产业部门中,船舶对97个部门又直接影响,关联度达到84%大力发展船舶工业,能有效拉动烟台整个制造产业的升级。烟台海关创新管理理念,扶持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快速发展,成为助推“蓝色经济”的着力点。
  如今在烟台,伴随着大宇造船、京鲁造船、巨涛海洋等一个个世界级船舶制造企业的落地,一批批配套企业迅速在辐射延展成一条条产业链。如梅花布点一样,形成造船产业集群,依托日益壮大的产业集群,烟台市海洋装备制造业强势崛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