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医生”李永亮——
“医德好,才能医得好”
本报记者孙娜娜通讯员陈英
2014年03月10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在胜利油田胜南社区,有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口腔科大夫。从1986年大学毕业至今,她一直从事口腔疾病的防护与治疗。从最初的学徒到今日医术精湛的社区卫生主任师,她用耐心、细心,感动患者,如今被她医治过的人遍布东营各县区,有的患者甚至从滨州慕名而来。她叫李永亮,今年46岁,在2013年获得中石化劳动模范荣誉称号。9日,记者聆听了李永亮的从医故事。
低起点,她用努力造就实力
李永亮回忆,她从事牙医工作纯属偶然。刚到胜南社区汽修卫生院时,她是一名护士。当她看到口腔科大夫通过娴熟的医术帮患者解除病痛时,她就爱上了牙医这份工作。此后的日子里,她暗下决心要做一名牙医。机会来了,随着汽修卫生院的建设发展,需要补充口腔科室的医护人员,她毛遂自荐,当起牙医学徒。于是,学习专业知识、请教口腔科医生,她一直努力着。
2001年,李永亮到济南山东医学口腔医院进修,住进离医院不远的一家仓库,夏天没有空调,冬天没有暖气,条件很艰苦。三伏天里,仓库中潮湿闷热、蚊蝇乱飞,每天她都体验着“桑拿”的滋味;寒冬腊月,仓库中就像冰窖一样冷,久了,手脚冰凉,她就搓搓手跺跺脚或者躲进被子里,半躺着看书。这些都不是困难,难的是她的底子差,同期培训的人员都是科班出身,而她却是个中专起点的学徒。为赶上进度,她每天只休息5个小时,不是泡在口腔科操作间的无影灯下苦练操作技术,就是跑书店购买专业书籍,回到寝室刻苦研读。
工作之余,她参加了大学口腔专业的函授学习。她订阅口腔专业期刊,结合临床需要,借鉴先进做法,加强前沿技术应用,不断总结提炼,形成多项具有推广价值的技术成果,有五篇论文先后在《中华临床医学杂志》、《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等医学杂志上发表。
需要登门服务,她会义无反顾
李永亮有爱心又有专业素养,精湛的医术、以诚相待的个人魅力、对病人情绪的敏锐观察,让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倍感轻松。她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和口腔条件,提出经济可行的修复方案。来自移动公司的李女士对此深有感触。李女士是外来务工人员,经济不算宽裕,经同事推荐,找到李永亮,希望能保住自己的病牙。李永亮不嫌麻烦,给她实施了根管治疗。“花费比大医院少很多,牙病也没再复发。”李女士说。
当然,“信任的建立还需要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视患者为亲人,处处替患者着想,才会赢得信任和满意。只要心贴近病人,就会知道要做什么。”这是李永亮从医25年来的深刻体会。
2011年寒冬里的某天,凌晨2点,李永亮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从睡梦中叫醒,这是一位牙髓炎患者的求救电话。这位病人不愿打扰李永亮,从晚饭后就一直忍着。可疼痛越来越剧烈。病人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史,家人担心,可能会因为牙痛引起心脏病,所以试着拨通了李永亮的电话。让一家人惊喜的是,李永亮没有推辞,当患者赶到医院时,她已做好了实施开髓减压术的准备工作。“医德好,才能医得好。”患者这样评价了李永亮,流露出了对她的感激与信任。
“能为他人去除疼痛,带来健康,我从心底感到快乐。”李永亮认为,好的医术、好的医德,是医生应有的本分。无论多忙,如果病人不便,需要登门服务,李永亮会义无反顾。
靠技术“吃饭”,荣誉实至名归
2011年,李永亮负责的口腔专科成为胜南社区重点打造的医学特色专科之一。胜南社区投资150余万元,对科室进行系统改造,配置了标准化操作间。李永亮对诊室环境进行了重新布局,规范口腔器械的消毒流程,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口腔医疗门诊标准,大到口腔接诊的流程,小到一块擦巾的摆放,都有规有矩,彰显出规范化、精细化、亲情化的服务特色。
前不久,喜讯传来,李永亮获得中石化劳动模范,面对鲜花和掌声,她感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患者的信任。
而在患者和同事眼里,这荣誉实至名归。李永亮对待工作规范、有计划。工作前,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李永亮所在的口腔科,都会事先作好预案,加强防治措施。对待每一项操作,不怕麻烦,作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并进行认真总结分析,改良操作技术,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由于她的细心及耐心,油城内外的患者慕名前来,工作量迅速翻番。李永亮推出“预约就医制度”。她放弃休息时间,周末正常接诊。
此外,由于汽修卫生院所在的是40多年的老小区,其中多空巢老人,及时就医成为难事。于是,李永亮和她的口腔科,成为服务居民的“星火志愿服务小分队”队员。
李永亮说,要将口腔医学、工艺学、美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贯通到熟练的操作技术中,利用好社区为他们创造的良好诊疗条件,带领大家一起把汽修卫生院的口腔特色专科做大做强,为更多的患者撑起一片蓝天。
李永亮正在给患者修牙。 通讯员 陈英 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