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重在护肝
2014年03月03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记者 吕增霞 通讯员 郑召岭
肝脏,中医认为其主疏泄、藏血,具有调畅情志的作用,五行属木。春五行属木,与人体的五脏之中肝相应,因而春气通肝,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的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春季,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气焕发。但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因此,顺应天时变化,对饮食起居及精神进行相应调整,能够达到“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的目的。
饮食:
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
《黄帝内经》提出“春夏补阳”的原则,宜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以使人体阳气充实,增强人体抵抗力,抵御风邪为主的邪气对人体的侵袭。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亦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春季人体阳气充实于体表,使体内阳气显得不足,因此在饮食上应多吃点培补肾阳的东西。除了蓼、蒿等野菜已较少食用外,葱、蒜、韭等都是养阳的佳品。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当春季来临之时,人们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以防肝气过于旺盛。多吃些甜味的饮食,甜味食物入脾,能补益人体脾胃之气,如大枣、山药、锅巴等。
饮水可增加循环血容量,有利于代谢废物的排泄,降低毒物对肝的损害,有利于腺体分泌,尤其是胆汁等消化液的分泌。春季易饮香气浓郁的花茶,可有助于散发冬天积在体内的寒邪,促进人体阳气生发,郁滞疏散。而适量饮茶,还可提神解困。
冬季新鲜蔬菜缺乏,人体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摄取不足,到春季人们易发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肤病等。因此,随着各种新鲜蔬菜的大量上市,要多吃点新鲜蔬菜,以便营养均衡,身体健康。
起居:
“春捂”习惯要保持
春季是冬夏转换交替的季节,冷暖气流互相交争,时寒时暖,乍阴乍晴,天气变化无常。气候的不稳定,使对气候敏感的人有诸多不适应,对此,敏感之人要注意起居调摄。
严寒的冬季,各种保暖措施的完备,使人的耐寒能力下降。春暖花开,过早地顿减衣物,一旦寒气袭来,会使血管痉挛,血流阻力增大,影响机体功能,造成各种疾病,所以“春捂”习惯要保持,衣服宜渐减,宜穿着方便添减的两件衫。
春季万物复苏,各种生物欣欣向荣。《黄帝内经》说,“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毛缓行,以使志生”,人们也要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晚睡早起,起床后要全身放松,在庭院中悠闲地散步以舒畅自己的情志。
睡眠习惯的改变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不要太急于转变,而要顺应自然界的昼夜时间变化而逐步转变自己的睡眠习惯。睡眠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成年人每天8小时,中学生8~9小时,小学生9~10小时。当然,时间也要因人而异。
锻炼:
运动助恢复身体“元气”
运动可改善人体的代谢过程,增强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对中枢神经等系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由于寒冷的冬季限制人们的运动锻炼,使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和内脏器官的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特别是全身的肌肉和韧带,更需要锻炼以增强其运动功能。
春季运动养生是恢复身体“元气”的最佳时节。春季应多运动,如登山、郊游、散步、慢跑、体操、太极拳等。不过,春季的气候呈现温差大、风大的特点,要注意防风御寒,因此在遇到强风时要适当地减少外出锻炼,以免风大伤肝。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