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传统节日二月二
专门祭祀龙的节日
2014年03月01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汉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是专门祭祀龙的节日。民间称“龙抬头节”、“龙头节”、“青龙节”,黄河口地区俗称“二月二”(龙抬头),少数地区还称“惊蛰节”、“春花节”。
>>龙抬头节的来历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源于远古对蛇等图腾的崇拜,是想象中创造出来的神物,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就有了龙鱼的陶纹。在民间神话和传说中,一般认为龙的形象是蛇身、鹿角、鹰爪、马脸、鲤鳞,浑身闪着金光,能呼风唤雨、翻江倒海的神怪动物,是主宰雨水的神灵。
  东汉许慎所撰著的《说文解字》,对龙的神异形象做了详尽的描述,最早提出了“龙抬头”的节气,日:“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节气,惊蛰龙抬头,春分龙登天。”
  农历二月初二,正当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前后,从这天起,雷雨开始多了起来,传说打雷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在吼鸣。龙睡了一冬,到了这天开始复苏,是“龙抬头”的日子。此后,万物萌动,进入了初春时节。
  长期以来,龙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威力最大的万能吉祥神物,它可以行云布雨,滋生万物。人们把农业的丰收,对美好生活的祈盼与龙联在了一起,对龙产生了崇拜,于是便有了龙的节日,二月二——“龙抬头”。
>>传统节日民俗
  《利津县志》、《广饶县志》都有二月二“引钱龙”、炒蝎豆”、“熏虫儿”的记载。  
  这一天农家举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驱疫祛灾的活动。
  引钱龙,是日清早,各家用谷糠或草木灰撒做龙状,引向水塘、井台、河边,称“引龙”、“领龙”、“迎龙”。边做边念,“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引龙人宅,福财到来。”
  封门,广饶一带,于“填仓日”、“打囤底”之后,在二月二早上再以草木灰在院内撒成圆圈,内放五谷杂粮,并用砖压住,称“封门”,大门和屋子门前地面上放一栏门棍,档财物外流,意为五谷丰登,屋内方囤里面放钱,谓之“钱柜”。
  驱虫,二月二,正交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指出:“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走矣。”意思是说,到了二月二将出现雷雨,是百虫出蛰的时候。民间传说,这时驱赶害虫最为灵验。此日家人早起扫炕,用香熏住房的各个角落,撒灰于墙角、门口。利津县东北部,垦利县部分地区,是日大早,家长用棍子击房梁,以示驱赶蛇、蝎虫害;河口区南部,沾化县一带,在太阳出来之前,家庭主妇用笤帚疙瘩或擀面杖敲打炕沿,边念:“二月二,砸炕沿,蝎子、蚰蜒不见面。”
  炒蝎豆,节日前,选拣成实饱满的黄豆,泡透晾干(也有用盐水浸泡的),炒脆拌糖分食。在广饶一带流行有“二月二,吃豆豆,人无灾,地丰收”的歌谣。
  剪五彩鸡,取五色纸剪鸡贴于窗户上和炕的周围,取“鸡吃百虫、鸡避百虫”之意” 
  吃年糕,中午煎食年前或是正月里的年糕。传说这样的年糕可避五毒(蝎子、蚰蜒、蜈蚣、壁虎、蟾蜍)。
  吃龙饭,这天,农家吃的饭也都跟龙联系在一起。吃面条(龙须面),谓之吃“龙面”;吃面骨渣头或菜团子,谓之吃“龙蛋”,还有的用面粉、鸡蛋拌糖烙、炸成“棋子”分食,谓之吃“龙籽”。
  剃龙头,大人小孩都争相在二月二剃头,取“龙抬头”吉祥意。
  挑龙水,这天家人早起,打着灯笼争挑第一担水,谓之“引钱龙”。
  有的地方二月二这天妇女不做针线活,怕伤了龙眼,一年不吉利。
  当今,自然科学发展很快,人们早已不再相信龙的神威,二月二龙抬头的许多习俗在民间也渐渐地消失,仅把它当作农历中的节气来看待,现在只保留了“炒蝎豆”、“剃龙头”的习俗。
>>龙抬头的传说

  二月二龙抬头,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神话故事。
  相传,很早以前,在黄河口附近有座龙斧山,古树参天的龙斧山下有座龙王庙,山下住着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他勤劳勇敢,心地善良,名叫张娃。张娃长到二十来岁时,父母去世,他和一个采药为生的名叫莹花的姑娘结了婚,小两口男耕女织,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后来,这一带遭受连年大旱,黄河干涸,井里也打不出水来,庄稼都枯死了,颗粒不收。眼看人们就要饿死了,为了活命,张娃和莹花决心找水拯救乡亲。他俩去掏黑龙潭里的水,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从腊月初八一直掏到腊月二十三,仍然是滴水不见,他俩没有灰心,又一直挖到正月底,可是,越挖越干。到了二月初一,潭底出现了一层像铁板一样的硬盖,镢头下去冒火花,再使多大的力气也掏不下去了。到了二月初二的这一天,天上忽然飞来一个石头蛋子,瞬间变成了一只白鸽,转眼间白鸽又变成了一位白胡子老头。慈祥的老头捋着胡须向他们说:“好孩子,感动天,希望还在龙斧山。龙斧山劈山斧,一砍顶你一千五……”说罢,化作一缕青烟不见了。张娃和莹花领会了老头的指点,顾不上休息,翻越几座山岭,终于在龙斧山上的龙王庙里找到了那把神斧,张娃照准黑龙.举斧劈下,顿时一条青龙从潭中腾跃而出,紧接着霹雳一声,下起了倾盆大雨。大家高兴极了,都纷纷跑来感谢张娃和莹花。这天正好是二月初二,后来每到了这一天,人们就来祭祀神龙,称一天为“龙抬头”。
>>吃蝎豆的传说
  二月二吃蝎豆,在黄河口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武则天篡夺唐室江山以后,改国号为“周”,自称大周武帝,玉帝听了非常生气,命太白金星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人间降雨。
  这下可苦了老百姓,从立夏到寒露,长达150多天片云不见,滴雨没落,只旱得庄稼枯死,河塘干涸。后来,连吃的水也困难。眼看生路断绝,人们哭干了眼睛,哭哑了嗓子,众雨神听着人的哭声,很不忍心,但也不敢违抗玉帝的旨意。
  一天,忽然从远处飘来一朵云彩,那云彩越来越大,不多会儿遮住了整个天空,一阵和风吹过,“哗哗哗”下起了倾盆大雨。久旱得雨,人心欢畅,人们不顾衣湿身冷,望空跪拜。
  原来这是司管天河的玉龙行的雨。这玉龙上次为救民行雨,被打到凡间受罪,曾变成一匹白马,跟唐僧跋山涉水,受尽磨难,后因取经有功,被重新召回天河。这些天来它听着人们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便不顾再次被打下凡间的危险,喝足天河之水,张开巨口行雨。玉皇听说,勃然大怒,又把它打下凡来,压在一座山下受罪,发下话来说玉龙要想重登灵雷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为了报答玉龙的恩情,帮助玉龙上天,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这样,找到第二年的二月初一,一个偶然机会,人们在集市上发现了炒得开了花的苞谷豆(玉米花)正像金豆。于是家家都炒苞谷豆,二月二那天,各家各户都把炒好的苞谷花端出来,供到当院,有的还端到玉龙身边。玉龙见人们待它如此之好,再也忍不住了,便大声喊道:“太白老头,金豆开了,快放我回去吧!”太白金星一看像是金豆开了花,便一招手收了那座山,玉龙一纵身,便上了天,一边腾跃,一边行雨,表示人们的酬谢和感激。玉龙回了天庭,民间却留下了炒玉米花的习惯,后来又发展为“炒蝎豆”。还唱出了“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二月二,吃豆豆,人无灾,地丰收”的歌谣。
皇帝耕地,不误农时及时春耕
  年画《劝耕图》中有这样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种地臣牵牛。正官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种夏耕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古人杳然不见面,今日纸上又相逢。”
  画中是一个戴王帽、穿龙袍、留胡须的皇帝,手扶犁把耕田;一名戴官帽、穿长袍的七品官牵牛;有一文臣一手提竹灯笼,一手撒种,旁有一名学士观看;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背景是远山、浮云,城墙、城门。
  皇帝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亲自扶犁耕田,说明不误农时的重要,希望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唐韦应物《观田家》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始。”此诗描绘了二月二以后,农民不失时节,春耕春种的繁忙景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