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监管不恰当消费,与民意相违
2014年02月27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什么是“高档私人会所”?广州市纪委的认定标准是——价位高、范围小,采取只接待熟人的会员卡经营模式。“高档”一词也经常出现在中央和地方纪检部门的禁令中,纪委都如何认定“高档”呢?记者梳理后,可以简单列出一份有关“高档”的官员吃、喝、行等方面的“负面清单”。
过年前,到超市采购年货,面对花花绿绿的超市,孩子兴高采烈,总是希望采购很少看到的商品或没有品尝过的食品,我们却一直提醒:那是高档,那个价格高,碰不得。
相比家庭消费,每一级政府官员眼里,也都应该有个碰不得的“高档”。这不仅关系到所花的钱来自于纳税人,也关系到花钱所产生的形象与结果。
政府乃至官员的消费观,是应当建立在百姓生活期待和幸福基础上的。百姓不敢购买高档商品,说到底,是口袋里的钱不多,舍不得花、不敢花或者觉得花得不值。这种节俭过日子、量入为出的生活习惯,政府和官员既要有所体会,衡量什么才是高档,从民众的眼里看到民情、民意和民声,更要有所仿照,严格要求和管理,不能与民情、民风格格不入,与封建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形成相仿的生态。
对什么是“高档菜肴”、哪些是“高档酒水”、“高档酒店”、“高档消费”、“豪华车”,列个官方清单,是可以的。但现实生活中,官方清单既不可能列明所有不该消费的“高档”,有的“高档”也会此消彼起,甚至巧妙包装登台亮相,完全对照官方的“高档”清单消费,恐怕未必符合禁令的规范,消费的官员更是未必很“安全”。所谓的高档,其实是检验是否奢侈浪费的代号,即使有标准,也不能死搬硬套。如果购买一瓶“茅台”是奢侈,消费一百箱二锅头算节俭,则明显是自欺欺人。
官员只有对禁令有敬畏,对公众有敬畏,对权力有敬畏,消费、花钱的时候,心里都装着群众、装着政府的要求,自己眼里有个真实而又碰不得的“高档”,做到该花的钱不省,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才应当是符合规范,才应当是令人信服的。如果仅仅按照高档清单消费做事,以高档清单为“纲”,以任意消费为“目”,只处罚、监管涉及“高档”消费清单的人与事,放弃对不恰当消费的监管,恐怕也是与民意相违的。
(卞广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