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玻璃体质”,家长应自查
2014年02月27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近日,山东两市接连发生学生跑步猝死事件一时又使学生的“玻璃体质”备受关注。记者走访东营不少中小学校发现,课外时间缺乏坚持性的锻炼是孩子们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屡见不鲜的猝死事件,除了让学校领导捏一把冷汗外,也应该给家长敲响自查的警钟。 (2月27日《黄三角早报》A08版)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巨大的升学压力,往往让家长对于孩子的课余生活失掉了悉心梳理安排的耐心。与加强体育运动相比,更多家长选择在周末给孩子报名补习班来“加餐”,使得孩子们几乎没有自由锻炼的时间,通常是“周日上午写作业,下午上辅导班,回到家天就黑了,只能看看电视,玩玩电脑”。对于孩子们渴望自由活动、多一些自由空间的心声,家长们仍旧认同“如果我还他一个童年,我就要欠他一个成年”的说法。除去几千元的游戏单车和“要多运动”的口头劝诫外,家长恐怕难以做到每天拿出半小时陪孩子进行体育锻炼。
逝去的生命,已经无可挽回,留下心痛和惋惜之余,作为家长,我们是否还应有所反思?关爱孩子,不是一味的骄纵和训斥,不是大包小包的零食,更多的应是除了成绩之外,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关注,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和树立一种榜样的力量。
学生体质下滑的现实,已经给家长敲响了警钟,不拼体质比分数的发展模式亟待改变。孩子的健康成长本应包括德智体全面发展。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壮的体魄是一切的基础,试想连最基本的身体健康都保证不了,强调学习成绩岂不是空谈。
另外,家长除了需要在观念上改变之外,还应该以身作则,倘若家庭中有家长酷爱运动,且能坚持不懈,整个家庭的运动氛围便能被轻松调动起来,而家长付出的也不过是饭后的一点闲暇时间。当然,这两例发生在农村的案例,也反映出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更应引起重视。远在异乡的父母在埋头挣钱之余,希望能给孩子多一些物质之外的关爱。
相信此次风波定会在一时之间引起家长、学校对孩子身体健康状况的关注,也定会让一些学校和家长掀起一场督促孩子加强锻炼的热潮。但风波过后,能坚持下去的家长又有几许?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