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达室中苦等数天硬是贷出三千多万元
徐云亭带领新企业跨入全国百强行列文/片本报记者王志刚通讯员薄立安胡毅然
2014年02月25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徐云亭(左三)与外国专家亲切交流。
  利华益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徐云亭。
     “发展思路清晰,战略布局系统,主导路径精准,利华益集团是我见过的炼油板块和有机化工板块结合最好的企业。”2013年,在利华益集团调研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润生告诉徐云亭。作为该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20多年前从利津县化肥厂调离再次踏上创业道路时,徐云亭就已经在憧憬打造百年企业的梦想。
  □ 荒碱地上建起大型企业集团
  徐云亭的创业道路在1993年发生了改变。那一年,组织上一纸调令把他从利津县化肥厂厂长的位子上调到了县城北郊的一片荒碱地上——他的新任务是建设利津石油化工厂。
  从效益良好、收入稳定的化肥厂一下子被“调离”到了利津石油化工厂这个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技术没技术的新创业起跑线上,身边很多人都替徐云亭担心。但这个深深懂得责任使命的男子汉却在接受使命时,就给自己立下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军令状。
  上北京、下洛阳、跑济南、赴青岛……为了咨询专家、学习技术,徐云亭走遍了周边大小炼厂,靠着这些一手资料顺利投产了一期装置工程。在此基础上,他也很快提出了企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三年建成规模,五年实现自我完善,七年建成大型企业集团。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资金成了摆在徐云亭面前第一个困难。“当时企业是一个刚起步的小厂,没有哪家银行敢轻易贷款给我们。”徐云亭清楚记得,1995年为了催化裂化改造项目建设筹集资金时,到北京去跑贷款的艰辛。“几个月的时间,我往金融部门跑了十多趟。有一次为了尽快完成一个审批环节,在部门负责人出差时,在人家传达室等了好几天,就连看大门的师傅都和我混熟了。”徐云亭说。也正是凭着这股劲儿,那次他硬是从建行总行拿到3360万元的贷款,成为当时东营唯一从建行国家总行拿到贷款的企业。
  没有白流的汗,更没有白跑的路!15万吨催化裂化项目、3万吨气体分离项目、10万吨超临界溶剂脱沥青项目均先后被列为省重点项目。1996年,利津石油化工厂成功地走完了创建初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企业综合实力迅速发展壮大,并被列为省“九五”期间重点技改企业。1997年,30万吨催化裂化改造工程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成为全国地方炼厂拥有催化裂化装置最大的企业,形成了重质轻质化、小油头大化尾的生产格局,企业也跨入了全国石油化工利税百强企业行列。
□ 让企业成为价值链顶端整合者
  徐云亭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对国家产业政策及市场的敏锐判断让自己清醒地认识到,实施跨行业多元化经营是企业迅速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由此他提出了“突出主业,跨行业多元化经营,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建设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思路。这一次,他把目光聚焦在了国家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上面。
  1997年下半年,徐云亭抓住机遇对原东营市制药厂进行重组兼并,建成了山东凤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一举成为全国第八家、山东省第一家通过药品GMP认证的中药企业,被国家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开发一代的新产品开发格局,构成了“现代中药产业基地”。
  在发展制药产业的同时,徐云亭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2000年与法国公司合作开发建设了达金消毒液项目。2003年进军纺织行业,成立三阳纺织有限公司,构建起了六大营销事业部统管之下的二十个办事处的国内营销体系,产品进入了国内高端市场及欧美、日韩等国际市场,成为全国知名的高支高密精品纱线供应基地。
  坚持以成为“价值链顶端整合者和价值链中高价值的创造者”为目标,利华益集团大力发展实体产业,目前已拥有全国地方石化企业最大综合加工能力、全国单套规模最大的丁辛醇装置和苯酚丙酮装置,成为国家现代中药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全国纯棉高支漂白纱线精品基地。
  “2013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10.07亿元、利税29.06亿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快转调创步伐,努力实现行业内领先发展。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资产总值300亿元以上、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利税100亿元以上,尽快迈入销售收入千亿级企业行列的发展目标。”在全市2013年度奖惩兑现暨“转作风促发展提标准上水平”活动动员大会上,徐云亭说。



  □ 打造千万吨级产业集群
  “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整个价值链的竞争,企业只有成为价值链顶端的整合者和价值链中高价值的创造者,才能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在徐云亭看来,作为东营工业经济发展主力军,利华益集团仅拉长产业链还不够,应全面整合优质资源,以更大的精力关注和培育在价值链关键环节上获得重要的核心能力,把主导产业做强做大,实现炼化一体化,同时把其他产业做精、做专,打造千万吨级产能的炼化一体化大型石化产业集群。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徐云亭深刻看到危机的深处是转机的市场规律:“我们经过审时度势,决定反弹琵琶唱新曲——走差异化路线拉长延伸产业链条,不与国内石化企业在炼油板块上争雄称大,而是在化工板块上做精、做优、做特、做强。”
  在徐云亭的带领下,利华益集团先后与英国戴维工艺技术有限公司、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美国GE公司签署了丁辛醇项目的技术引进合同,斥资24亿元建成了国内单套规模最大的丁辛醇联合装置,克服了金融危机余波的冲击与影响……正是在这样的化“危”为“机”中,徐云亭展示了他着眼未来的战略思维。
  “黄蓝”两大战略的双重叠加,使东营成了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主战场和精细化工产业的主要载体。目光敏锐的徐云亭此刻再次展示了他战略上的精准。在石化主导产业发展上,他制定了“炼油加工能力在全国同行业保持优势地位、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实现领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油头化身高化尾”的发展路径,有效地保障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即,在炼油板块、化工板块等产业上一批大项目、新项目的相继上马,让利华益集团实现了从低端产业结构转向高端尖端结构的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的升级、从高能耗转向环境友好低能耗的升级,从而进一步拉长产品链条,推动炼化一体化进程,实现了“炼油”和“石化”两大产业链条同步发展。
  “我们以炼油为基础、C3与C4产业链条为重点、C5及C6-C8芳烃产业链为后续梯队的炼化一体化产业格局,实现了由‘炼油’向‘化工’的提升与跨越。”徐云亭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