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屁股针”失宠 “吊瓶子”成首选 |
患者嫌打屁股针疼,专家称肌肉注射副作用明显 | |
- 2014年01月09日
作者:
-
【PDF版】
|
|
|
在不少70后、80后的记忆里,生病打针扎屁股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近几年,仔细观察发现,“打屁股针”似乎越来越少见,生病除了吃药就是输液,那又疼又怕的“打屁股针”越走越远了。 本报1月8日讯(记者 崔立慧) 眼下又进入呼吸道疾病高发期,7日记者走访多家医院、诊所发现,很多人在此输液。俗称“打屁股针”的肌肉注射近乎绝迹。专家称由于肌肉注射副作用较明显,近年来已经不作为首选。 7日,在运河路一家诊所,不大的输液区挤满了人。医生称近几日因感冒、发烧等症状前来就诊的患者每天都超过一百名,而其中三分之二的患者选择静脉注射的方式。 在东营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任爱农称,7日因上呼吸道感染及其引起的并发症而前来就诊的患者很多。截至下午四点,前来就诊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已经有近百人,预计今天能够收治一百四十人左右。而这些患者中,采用静脉注射的占70%以上。 在东营市立儿童医院,近几日门诊收治的患儿每天都在六百人以上,其中采用静脉注射的患儿约占四五成。“‘打屁股针’比较疼,怕孩子受不了,很多家长愿意带孩子来输液。” “打屁股针”给不少成年人的最深刻印象就是疼,“打的时候就疼,一疼好几天,坐着、睡觉都难受”。杨女士的儿子不到三岁,从半年前她就已经不再带儿子“打屁股针”了,她的理由是“‘打屁股针’不太管用,一旦开始输液就不愿再打小针了”。 18岁的高三学生尚同岳对于“打屁股针”似乎也没有什么印象,“家里人发烧也都是输液,我都不记得自己打过‘屁股针’了”。40岁的崔先生则说他已经有十多年不打“屁股针”了,“先吃药,不管事儿就去输液,两三天就好得差不多了”。 东营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任爱农说,首选静脉注射主要考虑的是疗效确切、用药方便,而且起效快,而肌肉注射用药单一、见效慢,“这也与很多患者‘赶快用药、赶快控制病情’的心理有关”。 东营市立儿童医院一病区主任郭华认为,肌肉注射现在通常作为临时手段,不做长期使用,“比如有人为了赶时间打个退烧针。”同时,因为肌肉注射更易造成患者的肌肉甚至神经损伤,“成人的肌肉面积大,打针不要紧,小孩儿的肌肉面积很小、厚度也薄”,只有一个鸡蛋大小的面积,“如果不慎损伤肌肉甚至神经,后果就比较严重”。 对于不少家长一见孩子发烧就来输液的行为,郭华认为这存在一定误区。“通常患儿体温在38.5℃以下不主张输液,能通过口服药物治疗就不打针,当然也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决定。”不少家长认为如果长期输液治疗发烧,以后再吃药就不管用了,郭华称这个认识也是片面的。“每一次都要根据患儿的不同病情来决定治疗手段,比如肺炎,口服药是解决不了的,而轻微的感冒发烧只要吃药就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