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营实验学校逸夫楼建成20载至今仍是“主力” |
学生们对邵逸夫先生满怀感恩之心 | |
- 2014年01月09日
作者:
-
【PDF版】
|
|
|
文/片 本报记者 段学虎 邵逸夫先生离世,引起了网友对这位慈善家的追思,遍布全国的逸夫楼也被网友晒出来,老先生对国家教育的支持,被网友称为“中国首善”。在东营城区,也有三座逸夫楼,时光荏苒,三栋建筑依然屹立在各自的学校中,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5年建成后 缓解教室紧张困境 东营市实验学校内的逸夫楼在城区内是比较知名的一座,从1995年建成至今,这座有十八间教室的教学楼依然承担着授业解惑的“重担”。据学校负责人介绍,逸夫楼依然是学校的主要教学楼之一。 东营市实验学校前校长邵忠毅回忆,东营市实验学校的逸夫楼1994年开建,是实验学校的第三栋楼,“建成之后,大大缓解了学校教室紧张的困境。根据逸夫先生的要求,我们也一直将逸夫楼作为教学楼之用,18间教室让实验学校实现了扩容招生。”邵忠毅告诉记者,东营市实验学校的逸夫楼由邵逸夫先生出资50万港币,“按照当时港币和人民币1:1.1的汇率,相当于60万元的资金,这在当时可是一大笔资金。” 邵忠毅介绍,他曾经代表实验学校去济南参加过一个邵逸夫基金会的会议,当时逸夫先生的代理人告诉了他们逸夫先生的一句话,“要让我有生之年捐建的校舍、建筑在大陆星罗棋布”。邵忠毅说,据他研究,港台商人在内地投资教育、医疗等社会公益事业的,邵逸夫无愧第一人。 “由于当时逸夫楼的建设质量在整个东营市内都是很好的,所以经历了20年的风风雨雨,这栋教学楼依然能发挥热量。”在逸夫楼内办公的张秀芬老师介绍。在学校里上过学的人都曾有过疑问,“别的教学楼都叫育才楼等励志的名字,这座教学楼怎么叫逸夫楼呢?逸夫是什么意思?”张秀芬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校内不少低年级的学生并不知道邵逸夫是谁,但却都知道逸夫楼,这正是邵逸夫先生在内地投资兴学的一个印证,“等他们长大了就会明白了。” 走进逸夫楼,水磨石地面现在看起来有点老旧落伍,但是也见证了它的历史。张秀芬说:“我们对墙面进行了美化,但是地面还是维持着20年前的样子。前一段时间学校对楼的外观进行了装修,逸夫楼的匾额暂时被拆下来了,但是未来我们还会坚持用‘逸夫楼’这个名字。”老校长邵忠毅表示,希望孩子们能有一颗感恩的心,“逸夫楼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好教材,邵先生去世后,我将建议校方举行集体活动悼念邵逸夫先生。” 另外两处逸夫楼 在“岗位”上仍发挥热量 据邵忠毅说,东营城区还有另外两处逸夫楼,记者通过查找资料得知,分别是东营区三中的逸夫教学楼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内的逸夫大礼堂。这两座建筑也依然在各自的校园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东营区三中小学部,主教学楼崇德楼就是逸夫教学楼,这栋教学楼是1995年邵逸夫先生向当时还叫东营区实验小学的东营区三中捐资40万港币建造的,1996年正式完工。与周边后来建起来的教学楼相比,这一栋教学楼显得比较老旧,但却干净明亮,“现在还是主要的教学楼之一,里面有30多个班的孩子上课。”校内的一位韩老师介绍。 据了解,东营区三中的逸夫楼现名崇德楼,“我们对逸夫楼进行了扩建,所以改了名,但是在楼的门口,依然还有逸夫教学楼的牌子。”一位老师告诉记者。逸夫楼的牌子能让学生们学会感恩,“这是一种慈善之爱的传递,希望学生们学会感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