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水不淹小樗树
  • 2013年12月28日  作者:
  • 【PDF版】
更多
  “小樗树”,在河口地区家喻户晓,在鲁北很有名气,在许多革命老前辈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也标记着它的名字。历经大半个世纪,“小樗树”已由一棵树的概念转化成了地名概念。
  1931年春,桓台县孟家庄农民孟光兰不堪地主的欺压,愤而携妻小离别家乡,逃荒到利津县北部,在杳无人烟的荒草大洼里垦荒谋生。他落脚的这一带,虽是黄河淤积平原,但属退海之地,地上无淡水,掘井处处是咸水,一家人饮水十分困难。正在进退两难之际,他偶然挖出了一口甜水井,水甘泉旺,给孟氏全家带来了生机。于是,他就垒屋落居,平安度日。当时,他在井旁栽了一棵小樗树,这也是周围几百里荒草大洼中唯一的一棵树。这棵树长势旺盛。后来,由于这里有甘泉,凡是往返于刁口的渔家、商贾,采收野食的贫苦百姓,都时常到此甜水井解渴。而这口甜水井,在茫茫草原上唯一的标志物就是小樗树。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小樗树的名声越传越大、越传越远,这里成了过路人的歇脚处和供水站。
  1938年农历7月17日,一场海啸使渤海西南沿岸的村庄、人、畜遭受了重大灾难。小樗树和甜水井也没能幸免,同时毁于海啸之中。这里无法再继续生存下去,孟氏家族便举家南迁离开了这里,并一去未返。
  几年后,蒲台(今博兴县)垦户韩逢仙兄弟二人又落居于此。慕名寻迹,重挖原井,泉甘如初。他俩在井旁又栽了一棵小樗树,以保名传。于是,“小樗树”与甘泉又复活了,仍是泉涌树旺。不知底细的人还把这段历史传为奇谈,说什么“海水不淹小樗树”,其实不然。
  抗日战争期间,“小樗树”以其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发挥过巨大作用。它的周围既无村庄又无大路,背靠渤海,洼大草深。能进、能隐、能退,这一带成为了八路军、清河军区、渤海军区的集散地,许多抗日将士时常在此休整、养伤、运筹克敌方略。在日寇残酷的“二十一天大扫荡”中,“小樗树”一带隐蔽过无数穷苦百姓免遭屠杀,也保护过大批抗日志士。
  新中国成立后,陈玉芬(垦利人)由孤岛迁至“小樗树”垦荒谋生(当时叫单干户),这里又有了人家。1955年国家测绘局进行地形测绘时到此,因为需要在这漫洼之中选一个较有名气的点,于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首次出现了“小樗树”一名。
  1963年春,一场罕见的大海潮卷着滔滔的海水又吞没了小樗树、甜水井及其周围的一切。从此以后,没有人再来挖井了,树也死了。
  文革期间,惠民地区的一位领导去北京开会,有一位中央领导问及小樗树,问它是否还在?不久,地革委派人寻找到旧址,并在旧址上再次植树一株,以表纪念。但是两三年后,这棵树不耐盐碱,死了。
  1972年春,石油大军云集“小樗树”附近,展开了大规模的石油开发会战。他们在该地区打出了一口千吨井——义11井,从此便结束了此地的荒凉,绽开了油区新貌。    (陈兴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