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英怜一家陆续收到善款
汇聚一点爱心,给他们一点温暖
  • 2013年12月18日  作者:
  • 【PDF版】
更多
  本报12月17日讯(记者 郭丹丹) 本报在11月15日A14版报道了《一家四口靠300元糊口》一文后,许多读者拨打本报热线电话0546-8065000,表示希望为这个遭遇不幸的家庭尽一份力。12月16日,记者带着爱心读者蒋先生来到了英怜家,一同带去的还有另一位读者赵先生托记者转交的300元善款。同时,赵先生还托记者给英怜带去另外的100元钱,希望她能够再用这100元再去帮助别人,把这种善意传递下去。
  12月13日,读者赵先生拨通了本报的电话,希望能够给英怜一家一点帮助。赵先生说,他每天都会看《黄三角早报》,有时看到有关于困难家庭的报道,他自己也会保存下来,希望可以找机会帮他们一点,“这次看到英怜一家的情况,他们真的很困难”。
  赵先生是一位普通的油田职工,因为家在西城,周末又要照顾孩子,他便托记者转交捐款。同时,他又多拿出了100元交到记者手上。
  “这100元请你也交给英怜,让她拿着它去帮助别人,帮助身边需要的人。”赵先生解释,这样做是想让这种善意不要停止,希望爱心能够传递下去。“我们越是帮助别人,才越会有更多的人来帮你。”
  16日,读者蒋先生一早从广饶赶到东营,与记者一起来到了英怜的家。看到家中那张约1.2米宽,却要在晚上容纳英怜和两个孩子的床,蒋先生也不禁对这样的蜗居有一番感叹。“我从12月才订的报纸,没有看到11月的报道,不知道孩子多大,所以凭感觉带了几本作文书来。”蒋先生把几本作文书和捐款交给了英怜。
  坐在家里仅有的几个小马扎凳上,蒋先生与英怜聊起了家常。蒋先生和记者的到来也让英怜很开心。“能来看看我,我就很感激了。谢谢这位兄弟,也谢谢帮我们的这些好心人。”心情还不错的英怜与蒋先生和记者聊起了老家的事儿和生活里的琐碎小事,提到自己的几个孩子时,英怜的笑意尤其明显。
  “小儿子上一年级,还不是很懂事呢,我文化不高,只能跟他说好好学习。他答应得也挺好,说以后挣大钱买辆法拉利。”英怜学着小儿子的口气,“我开辆法拉利,妈妈想去哪儿我就开车带妈妈去哪儿。”
  英怜说,她必须得往前看,三个孩子以后还指望着她。“有人也劝我,别让大女儿上学了,辍学回家出去打个工,还能挣出个生活费来。但是我不能让她这样,她要是不好好学习,以后还是跟我们一样到处找不着活儿干,还是有知识好。”英怜说,周末不用照顾孩子,她就会跟人去工地上找点活儿干,多挣点钱。
  提到未来,英怜虽然依然惆怅,但并不丧气,“肯定要把仨孩子拉扯大,日子再苦,也得继续过下去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