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利港带给我的不仅是财富” |
首批渔民以港为家20年,大部分子女接过父辈的船舵 | |
- 2013年12月03日
作者:
-
【PDF版】
|
|
|
文/片 本报记者 杨玉龙 实习生 张小倩 编者按: 从1985年建港到现在,广利港除了在建成初期装卸过砂石料,近20年来一直被作为渔港使用。伴随着国家黄蓝战略的实施,东营作为主战场,却饱受海运条件限制。日前,广利港总体规划出炉,广利港将面临转型。为此,本报推出特别策划,探索广利港的前世今生,探寻渔民生活和临港产业,为广利港发展建言献策。 1992年,从油田所属港口转为渔港,按照“以港而渔,发展海上经济”的思路,来自各地的淘金者涌入广利港。历经20年发展,渔民依港而居,扎根于港口,同时,因为渔民的涌入,港口变得兴盛起来。日前,广利港规划通过评审,广利港将面临再次转型。 渔民挺直腰杆 150万元购买420马力渔船 11月29日下午,在广利港,渔民赵启德正和他的伙计们一起,在船上修补渔网。因为经常出海,60岁的赵启德看上去沧桑许多。20年前,他离开了老家泰安市东平县,来到300多公里外的东营广利港,成为到广利港淘金的第一批渔民。 赵启德说,他的家在东平县老湖镇,在来之前也算半个渔民。“我们家附近有个挺大的湖,我在家就是玩船的,在湖里网鱼。”1992年,胜利油田将广利港移交给东营市政府,正式作为渔港使用。就在那年,赵启德听说了这个消息,义无反顾地来到这里。“当时我听说这里发展渔港,在招商,我们那个湖效益也不太好,我想着在海里打渔应该比在湖里强,就跟四五百个老乡,一起来到这里。”他说。 老赵说,虽然过去了20年,但他还深深记得刚到时的景象。“当时没有这些房子,也没有这么多码头,在广利港入口处还架着三个码头吊,是之前卸货用的,但从我来后再也没用过,后来拆除了。”与他同来的四五百位同乡,成为港口的第一批主人。他说:“当时什么都没有,到处都很荒凉,我们是第一批在港上住的人。后来效益还不错,又不断有同乡加入进来。” 20年间,老赵的船换了又换,马力越来越大,给他带来的财富也越来越多。老赵说,当初,他所用的渔船是只有12马力的挂机,甚至还有不少帆船,后来机器马力越来越大。今年,老赵花费近150万元,购买了一艘420马力的渔船。“现在我船上有6个伙计,每人每月8000元,光这一项,每年支出就有50万元,油费也得近30万元。除了这80万元的成本,剩下的才是赚的,今年螃蟹和海蜇出得少,要不还能多赚点。” 离开了家乡,老赵说他不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确实很累,但这里的日子确实比家乡好过很多。想家了就常回家看看,20年了,也把根扎在这里了。” 20年间“淘金者”不断增加 广利港人数增加10倍 1992年,与老赵一起来自泰安东平县的四五百人,成为广利港的第一批渔民。因为效益好,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淘金”的队伍。 据广利港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1992年,胜利油田将港口移交给东营市政府后,按照“以港而渔,发展海上经济”的思路发展渔港。到2003年,东营市政府将港口交由东营区政府管理。到现在,常住居民超过1200人,再加上渔船伙计等流动人口,数量超过5000人。据统计,有70%的人口来自泰安东平,20%来自滨州沾化,剩下的10%也基本来自外地。渔船数量也从当初不到100条小船,增加到如今300多条大船。 广利港社区副书记张荣起,也是第一批“淘金者”中的一员。他也见证了广利港的发展过程。“1993年的时候,还没有社区这个说法,当时第一批渔民都是从东平过来的,有三个聚集区,我们就随便起了名,叫一村、二村和三村。当时村里甚至没有领导班子,直到1998年,村里才有了村长、书记。再到2001年,三个村合并,成为广利港社区,归东营区黄河路街道管理。”张荣起介绍。 广利港的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完善,加长码头、修路、设立垃圾箱、开通公交车等,2012年,还完成了对小学的改造,张荣起说,“1993年,我们第一批都是携家带口而来,为了孩子上学,当时建了个简易小学。随着人数越来越多,上学的孩子们也多起来。去年,学校改造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0年过去了,随着年龄增加,越来越多的“第一代渔民”走下渔船,取而代之的,是他们的子女。张荣起说:“20多年来,我们这些人的子女中,几乎没有去外面打工的,绝大部分都接过了父辈的船舵。他们在这里长大,这里就是他们的家。” 28年前港口建设者: 很荣幸参与过港口建设 2日下午,在广利港码头,一位身穿黑色风衣、戴着黑色墨镜的老人面向渔船,久久站立着。老人名叫李宝玺,今年79岁。28年前,他参与了港口的建设。来到港口码头,正是想看看港口的发展。“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每年我都会偷偷来几次,每次站到这里,就想起当年搞建设的场景。”他说。 “28年前,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小海沟。”李宝玺用手指着码头说,“为什么要建码头?因为当时油田搞建设,需要大量黄砂,东营不出产黄砂,就需要从外地运进。当时莱州海边有很多黄砂,为了运输方便,胜利油田建设了这个港口。”为了配套港口运输,还特意修建了一条由港口到胜利油田机械总厂的公路。李宝玺正是负责建设这条公路的建工一队队长。 “公路建设时,从济南军区调来一个团的兵力,很快,到1986年,那条公路建成通车。”李宝玺说,“那条公路拿到现在来说,也是不落后的,当时得有10车道,车道上还安装有反光标志。在那个年代,人们都说从没见过那么宽的公路。” 按照李宝玺的说法,港口建成后,运输了几年黄砂,直到1991年,因航道淤积,莱州也不再允许外卖黄砂。“从那以后,一直到1992年,广利港被转给地方发展渔港。” “看着这些渔船进进出出,作为曾经的建设者,真的很荣幸!”李宝玺说,听到广利港规划的消息,希望广利港的发展越来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