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病儿上学难 妈妈陪着进课堂 |
| 本报记者李沙娜通讯员李玉玺 | |
- 2013年11月27日
作者:
-
【PDF版】
|
|
|
 | 文文的头发被大风刮乱,母亲帮她整理。 本报记者 任小杰 摄 |
|
近日,10岁的文文(化名)终于走进小学的课堂,像其他小学生一样读书识字。但与正常同学不一样的是,文文每天需要妈妈陪着上课。为了省钱,文文一家住得偏远。每天妈妈带着文文上学,在路上就要花去3个多小时。文文妈妈说,孩子上学机会来之不易,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为孩子四处求学碰壁 由于早产导致大脑缺氧,发育不良,文文5岁时走路还有些不稳。妈妈刘传霞说,10年前他们从济宁老家来到东营打工,为了多挣点钱贴补家用,即使怀孕后仍在干累活,“孩子7个月的时候早产,当时什么都不懂,以为孩子没什么毛病。后来孩子5岁了还不会站,我们就带着她到处找医生,该补的钙片、营养品吃了不少,花了不少钱,但不管怎么折腾都没用。” “到了上学的年纪,眼看着其他孩子都高高兴兴去了学校,我们就更着急了。”虽然文文不说,但是刘传霞知道文文很渴望上学。她开始辗转多地给孩子找合适的学校。回想起求学过程的艰难,刘传霞哽咽道:“刚开始在莱州湾附近打工,后来搬到了东安,只要有点线索我们就去找学校。”刘传霞不知跑了多少所学校,有的学校她跑了三次去软磨硬泡,“可是人家都不收,怕孩子在学校出啥问题担责任。” 即使不断碰壁,但刘传霞和丈夫从没有放弃过。每年到学校报名,他们夫妻不管多忙,都会不停地跑学校,但往往无功而返。“后来实在没办法,我就自己在家教她。”她说,学拼音、汉字,让文化程度并不高的自己逐渐感到力不从心,“有段时间,我们还下狠心请一个退休老教师,给孩子上课,每月700元钱,压力很大。但只要孩子能学到东西,我们就觉得值。” 10岁女儿读小学二年级 一个月前,东凯小学决定招文文入学,刘传霞永远都忘不了校长点头的瞬间。“跑了这么久,终于有了眉目。学校还特意给孩子找了个很有爱心的班主任。”刘传霞高兴地说。 现在文文已经认识不少汉字,还学会乘法口诀。东凯小学的曹校长说,当他了解到孩子的情况时感觉很心酸,但学校也有很大的压力,害怕课间其他学生不注意会碰伤文文。 在二年级(2)班教室里,文文的课桌椅旁边就是妈妈的凳子。刚开始入学时,妈妈每天都陪她上课。为了能解决这个家庭的实际困难,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现在妈妈在学校附近当起了清洁工。有时候妈妈顾不上文文,同桌陈佳丽、孙欣瑶就当起老师的帮手,“同学们都知道文文病了,只有大家齐心帮助她,她才会恢复健康。有时候课间,同桌都扶着她去厕所,但毕竟文文年纪比她们大,个子也比她们高,同学们扶着她很吃力,她们扶不动的时候就跑去叫我。”班主任李光菊说。 看着孩子能跟正常孩子一样上课学习,刘传霞很感谢学校,每当看着孩子回家后能大声读课文,能跟8岁的二女儿一起念书,就觉得很欣慰,“不管多难,我们都要坚持下去。” 每天上学路上花3个多小时 为了节省房租,刘传霞一家都住在东安。为了陪文文来上学,她们都要倒好几趟公交车,每天在路上就得花3个多小时。 “早晨5点起床,给孩子们做饭。6点就要和文文出门,差不多7点半就到学校了。”对刘传霞来说,最难的是赶不上车,“文文走路很慢,有时差一点就赶不上。为了赶车,我就背着她跑,要不然赶不上公交,打车的钱都够我们吃午饭了。” 妈妈一天都陪着文文,一家四口人只能靠爸爸一人打工挣钱,一月3000元左右的工资成了全家的经济来源。为了省钱,中午放学后,文文和妈妈就在学校附近的小摊上买点饭凑合着吃,“每天中午很担心二女儿,她自己在家,就煮点挂面,有时候都吃不饱,只能等到晚上一家四口坐在一起,吃上热乎饭。” 晚上放学,文文和妈妈还要等5点左右的公交车,到家时一般都已经7点半多了,“等天冷了,我们还真不知道怎么办好。”刘传霞也有些无奈。 即使每天赶公交车、坐公交车,中午不能回家吃饭,不能照顾在东安上学的二女儿,刘传霞说,既然有学校收下文文,她就会珍惜这次机会,她和文文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