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推行专业养老 |
| 养老机构探索“公建民营”模式 |
| |
- 2013年11月27日
作者:
-
【PDF版】
|
|
|
|
|
本报11月26日讯(记者 聂潇潇 通讯员 石涛 朱贞高) 26日,记者从东营市民政局了解到,在养老机构创新建设上,市民政局正在探索新的路子。从居家养老、专业队伍推行及养老机构的“公建民营”等方面进行进一步规划。 据东营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2013年东营市重点推进了15处养老机构,11处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80处农村幸福院建设和11处农村敬老院改造,新增养老床位3472张,现有养老床位8825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27.1张。市政府在今年2月份发布的《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到2015年,基本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适当放宽重度贫困残疾人享受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年龄条件。 东营市民政局党组副书记杨建民表示,“根据规定,东营市将放宽养老服务机构出资最低限额,注册资本可以首付20%,其余2年内缴足。对于社会化、商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引导推动民间资本投资建设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探索引进带动力强的社会组织和龙头企业参与社会养老服务。进一步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的养老运行机制。 东营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科长黄东玲介绍,在居家养老方面,河口区依托96190民生服务中心,通过搭建数字信息服务平台,结合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由加盟企业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专业化服务。并根据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采取网上或电话预约的方式,由平台派发工单,企业提供定制养老服务。目前,信息平台已搭建完成,正进行信息录入,年底前试运营。 黄东玲介绍,2013至2015年全市将每年新增100个社会工作者岗位;今年起,东营技师学院增设了护理专业;各县区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普遍开展专业培训,现已培训初级护理员194名,鼓励专业人员到养老机构就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