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1月21日
作者:
-
【PDF版】
|
|
 | 义工和敬老院老人在一起。(资料片) 本报记者 段学虎 摄 |
|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生活于斯的市民才能有握得住的安全感,才能在疾病和衰老面前有尊严。在东营,从今年起,新生儿落地就能享受城乡医保,无论住院还是在门诊看病都能报销。即将建设的公办养老机构也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东营人的养老需求,甚至足不出户,困难家庭也将有望实现在家养老。
 关键词 城乡医保整合 2012年12月13日,东营召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作会议,《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正式出台,东营率先在全省打破城乡医保“二元结构”,正式迈出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整合的步伐。《暂行办法》对新生儿也做出了规定,新生儿出生当年,办理落户手续后,就可自动随父母获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资格,自出生之日起享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待遇;出生第二年起可按规定参保缴费,自缴费次月起享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待遇。
关键词 门诊看病报销 从2013年起,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所有参保人员(以下简称参保居民),在东营市定点医疗机构门诊(不含门诊慢性病)发生的就医购药费用(含一般诊疗费),按普通门诊政策进行报销,由门诊统筹基金按照50%的标准支付,每人每年可报销150元。只有住院才能报销医药费,在东营成为历史。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应本着就近、便捷的原则,实行定点管理。普通门诊所需资金由门诊统筹基金列支,实行市级统筹,分级管理,与门诊慢性病分别列账,单独统计。 关键词 公办养老机构 据预测,2015年东营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7.92万人,占总人口的19.9%。面对东营人口日益加剧的老龄化,2013年1月东营市政府发布了《东营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3-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预计到“十二五”末,使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2张,养老服务网格基本健全。 《规划》指出,“十二五”末,中心城区建设一处500张左右床位的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2—3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床位1000—1200张。同时,鼓励有条件或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通过公开招投标选定各类专业化的机构负责运营。运营机构坚持公益性质,通过服务收费、慈善捐赠、政府补贴等多种渠道筹集运营费用。 关键词 养老城乡一体 今年2月,东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从土地、资金等多方面扶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破解“老不起”难题。《意见》中,首次提出支持城乡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及中心城的社区老年人家中设立的邻里互助点等内容,让老人可以足不出户安度晚年。到2015年基本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将养老服务建设项目用地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非营利性老年人社会福利设施,经民政部门审核确认后,按照《划拨用地目录》依法划拨用地。对其他养老服务建设项目用地,按照项目具体建设用途和有关政策规定,以土地有偿使用方式供地,在不低于土地取得等成本费的前提下,可按项目所在区域的最低限价执行。 关键词 虚拟养老院 8月31日,东营市民政局局长王毅做客东营市政府门户网站的“在线访谈”栏目时介绍,在居家养老方面,民政局将重点抓好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在中心城区推行“虚拟养老院”模式,通过搭建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将全市分散居住的60岁以上老年人全部纳入服务范围,由加盟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据介绍,“虚拟养老院”已完成软件系统的开发,10月份投入运营。河口区以原“阳光190”服务平台为基础,引入物联网服务机制,构建覆盖全区的养老服务网络,将在年内投入运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