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1月21日
作者:
-
【PDF版】
|
|
 | 特色乡村游越来越火,采摘节受到热捧。 (资料片) 本报记者 段学虎 摄 |
|
2013年,东营旅游力推新政,本报紧跟政策走向,连续推出“旅游突破年”,“红黄两地热络对接”,“东营推出特色乡村游”等多篇报道,详细解读东营引进国内外旅游集团,发展文化、餐饮、生态等齐全的多元化旅游模式。
 关键词 红黄两地旅游对接 上午在东营感受黄河入海口的壮阔景观,下午在临沂体验蒙山沂水的秀美,游客这样的行程如今变成了现实,刚开通的青临高速大大拉近了东营和临沂两地的距离。 借助这一契机,3月4日由临沂市旅游局、东营市旅游局、沂蒙晚报、鲁南商报、黄三角早报联合主办的“红”“黄”旅游对接座谈会在东营召开。这标志着,东营临沂两地在旅游资源共享、产品打造、营销方式创新等方面迈出了合作双赢的一步。 临沂市旅游资源丰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书圣王羲之故乡,有“红色沂蒙”、“绿色风情”、“地质奇观”等六大主题旅游产品。而东营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兵圣孙子的故里、吕剧的故乡,同时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在东营交会融合。 尽管两地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却一直没有实现“红”“黄”旅游的对接开发。青临高速开通后,东营到临沂只需要3个小时,比原先节省1.5个小时,这为两地游客以自驾游等形式出行提供了方便。临沂和东营市旅游主管部门都表示,“红”“黄”旅游对接后,两地旅游业将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关键词 特色村乡村游 近年来,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兴盛起来。它以“三农”作为载体,不仅推动了特色旅游产业,而且还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近来,东营的乡村旅游顺应城乡消费趋势逐渐发展起来,记者从东营市旅游局了解到,目前,东营市旅游强乡强镇13个、特色村24个,工农业旅游示范区25处,并建成5个3A级、13个2A级旅游景区,东营乡村旅游呈现出了遍地开花的态势。吸引了不少游客,也为当地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龙居镇之前以种植棉花、玉米、小麦、大豆等作物为主,农户经济收益也相对单一。2008年紫椹采摘节的举办,不仅带火了乡村游,蚕丝也成了当地的土特产。龙居镇旅游办主任曲汉峰说,乡村旅游首先带来的就是“农产品销路广了,价格高了”。乡村旅游兴起后,家住司家村的刘玉忠看到城里人对蔬菜水果的绿色、环保、新鲜要求越来越高,他便种起了供市民采摘的蔬菜大棚。 两三年来,在南二路以南六户镇周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多家集种植、养殖基地自备食材的原生态工农业旅游示范区(俗称农家乐)。“如今,村边上开了不少农家乐,他们需要大面积的种植养殖区域,我也包出去了十几亩地,一边拿着租金,一边上着班,不仅旱涝保收,收入还比原来多了。”村民丁向红说。 关键词 旅游突破年 2013年是东营市旅游突破年。5月13日全市旅游工作会议确定了旅游产业今后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努力建成国内著名旅游城市。到201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3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6亿元”的目标。 据悉,东营下一步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努力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在政府导向性投入的基础上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拓宽旅游项目投资、融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兴办旅游的积极性,构建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投入机制。 全市旅游工作会议指出,要打破地域、行业限制,吸引国内外大型旅游集团通过兼并、收购、品牌许可等形式,参与到东营市旅游开发中来。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为例,在提升常态旅游产品的同时,要引进世界知名旅游公司,精心打造河海交汇、万鸟竞翔、长河日出、芦花飞雪等独特的旅游产品,把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此外,也应积极鼓励中小型旅游企业向文化、餐饮、生态等相关产业延伸,拓展旅游企业发展空间,形成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多元化旅游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