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1月21日
作者:
-
【PDF版】
|
|
|
湖北武汉崇仁路小学11岁的杨赡闻算得上名人,从一年级起陆续担任班长、中队委和大队委,如今刚刚被同学们一致选为“学生校长”。杨赡闻的成长离不开其父母对情商教育的情有独钟。“送他上情商课程是希望让他懂得如何做领袖,知道‘钱能生钱’,懂得如何展现自己的魅力。”杨赡闻的妈妈介绍,“在儿子的情商培养上,已经花费了6万余元。” 情商是什么?简单地讲,它无非是一种个人情绪自我控制的意识与能力。正如有些论者所称,情商教育原本属于教育的“初级产品”和“初级目标”,而现在却似乎成了遥不可及的高难任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武汉“学生校长”的成长历程,或许体现了其情商学习的效果,但笔者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则是:想做“学生领袖”,须得狠学情商;要有超高情商,必靠大把投资。 情商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某种浓缩的灌输。情商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多一些来自现实生活的感知,而绝不是功利性极强的“赢在起跑线”。 不必讳言的是,正是瞅准了人们对情商教育的模糊认识,社会上扯着“培养未来领袖”的诱人幌子,从事高收费情商培训的机构及场所,着实称得上此起彼伏,也鱼龙混杂。某些学校和专家,既不能含含糊糊,更不可故作高深,把情商教育吹嘘得神乎其神、天花乱坠。别把情商教育视作“领袖投资”,情商教育的最佳课堂在家中、在生活里,而非在泥沙俱下、收费不菲的各种再教育机构中。 (司马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