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黄河三角洲人文地理系列之五 |
东营港上那座村庄 的沧桑变迁 |
文/片本报记者任小杰 | |
- 2013年11月16日
作者:
-
【PDF版】
|
|
 | |  | 东港村村民做建筑设备租赁生意十分红火。 |  | 村民搭建板房对外出租,这里的人们越来越富裕。 |  | 东港村村民即将搬迁住上楼房。 |  | ◤东营港5万吨级液体化工品码头 |
|
东港村是东营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唯一的村子,从1995年成立到现在,东港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荒无人烟到兴旺发达、从贫穷潦倒到生活富足的巨大变迁。这其中除了村民的勤劳能干,还得益于东营港的区位优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优势等。 >>荒滩上建起村庄 1993年,张春峰带着原村七八户人家来到了东营港。到这个地方时,满怀期待的他心情失望到了极点。放眼望去,这里尽是不长庄稼的盐碱地,没有开发的海港,还有成片成片的芦苇。就像我们常说的“北大荒”。 从1992年开始,河口区东六合村附近涨潮,居民生活受到影响。河口区政府指定居民进行搬迁。当时这个地方还属于仙河镇。 “刚搬过来时,这里全是荒地,四周是成片的芦苇荡,用水用电依靠着油田。”东港村村主任于宝和告诉记者,很多居民看到这个景象非常沮丧,不愿意搬迁。“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怎么生活啊”,就是搬迁过来的人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这里过得好就留下来,要是过得不好,那就再搬回东六合村。 由于生活条件差,九十年代村民在东港村建的房子依旧是“半上半下”的土房子,“一半是从地里挖的空间,用挖出来的土再把上面盖上。”于宝和说,那时候村民没钱,也不大买东西,就算是必须要买的生活必需品,最近也得到30里之外的仙河镇购买。那时候村民的心都不在这里,也不把这里当成家。 后来,垦利、利津以及滨州等地的村民相继来到了这里,割苇子挣钱养家。直到1995年,搬过来的人达到了20多户,共80多口人,东港村成立,隶属于仙河镇。东港村的村民靠着割芦苇维持生计,也有人给油田上打零工。 由于都是外地搬迁过来的,与其他原始村庄不同,东港村的姓氏特别多,“姓李的,姓宋的,姓王的,姓陈的,姓孟的等等,十好几个呢。”于宝和说。 >>村子再遭风暴潮 屋漏偏遭连阴雨 1992年的一次涨潮让东六合村的村民搬迁来到东港村,刚成立东港村又连续遭了海潮风暴的袭击。 提起海潮风暴,东港村的村民依旧心有余悸,忘不了风暴潮来袭时,他们慌乱逃离的经历。于宝和回忆说,在他的印象中,村民搬到东港村以后,又有两次逃离的经历。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1997年秋季,海边出现了海潮,海浪猛地扑向防潮堤,迅速漫过堤坝,扑向马路和村庄,海水冲进了村庄,路上、村民家里水都有30厘米深,有的能达到半米深。他和村民紧急撤离,但是风大浪大,海水迅速冲进了村庄,还“占领”了附近的公路,村民不少弃家逃跑。于宝和说:“村民顾不上收拾东西,很多家里都进水很深。” 海水淹了他们刚建起来的村庄和家园,平静下来后,海水还有半米来高。“有的村民家里养着羊,就借条小船,把羊装到船上拉到地势较高的地方上来。” 那次海潮后,村民们小心防范,一到恶劣天气就担心,随时准备逃离。好在潮水没有把房屋冲塌,潮水下去后,村民依旧回到家中居住、生活。 2012年,政府出资建设的防潮大堤顺利合拢,建设标准较高,能够抵抗百年一遇的潮水,东港村的居民才吃了一颗“定心丸”,老百姓终于可以安心过日子了。 >>“俺村的小伙儿不愁娶媳妇” 苦尽甘来,正当村民为了生计,拼命干活的同时,东港村的幸福生活正在悄悄展开。 2006年,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成立以后,把东港村从仙河镇规划到了东营港,随着东营港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东港村居民也都做起了生意,有的经营餐馆、超市、电气焊、设备租赁,还有的去港上的企业打工,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现在东港村的年人均收入达到七八千元,在同等村庄中非常靠前。“几乎家家都买了车。”于宝和说,现在村民已经不依靠割苇子生存了,大部分村民做了生意,开公司的就有好几家。村民已经真正在这里扎根,把这里当成自己家了。 新港村60多岁的村民陈女士告诉记者,十几年前,没有姑娘愿意嫁到这里来,但是现在随着东港村发展的越来越好,很多外地的姑娘很愿意嫁到东港村。“我们村的小伙子不愁找不到媳妇。”刘女士笑着说。 11月12日,记者来到东港村,刚走进村子,给人的感觉很奇怪。说是村庄,但这里不是成排的院子村落,沿街大部分是做生意的商铺,建材租赁、五金销售、沙子水泥等,大车小车不断,看上去异常忙碌。而更让人奇怪的是,沿街的大部分商铺都是板房。村主任于宝和告诉记者,那是因为东港村快要住进新村了。 >>东港新村就要拔地而起 于宝和介绍,近几年,东港村在东营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规划了500亩地,100亩地用来建楼供村民居住,其他400亩地用来经商,村民就可以搬离现在破旧的沿街商铺。 “新址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大楼的东面,紧靠着东营港,交通位置特别好,村民也希望能够早日搬进去,施工顺利的话,明年底村民就可以拿到钥匙了。”于宝和说。 新建的东港村计划修建20栋楼,420套房子,初步定价为每平方米1700元,购买房子时每一位村民可以得到5万元的补贴,家里人口多的话,领的购买补贴就多,买完房子后还会剩下一部分钱。 东营港的飞速发展让东港村的居民尝到了甜头,搬到东港村已有15年的刘女士说,东港村的生活条件一年比一年好,村里的很多人在港上的企业打工,也有不少人把家里的房子租出去了,“虽然居住的地方都是盐碱地,但是我们村民的生活可是越来越甜蜜。”刘女士笑着说。 老家是沾化的刁元杰来东港村已经15年了,现在他在村口经营一家副食品商店,一年收入两万多元,老伴在附近的工厂上班,每月两三千元,大儿子在附近的石化厂上班,月收入四千多元。“比在老家强多了。”刁元杰笑着说。 东港村第一批搬迁来的村民张先生说:“当时怎么也没想到东港村会发展这么好。”能过上现在的日子,当初在这受的苦、受的罪都值了。
飞速发展东营港 东营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规划面积232平方公里,主要发展生态化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和战略新兴四大产业,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是黄河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是2006年4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龙头,是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省级十强开发区之一。 早在9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预言:“当整治黄河工程已完成之日,此河口将得为航洋气船所经由,自然有一海港萌芽于是。” 十多年前老码头的记忆已永久存留在昔日的历史荣光中。今日东营港的大小码头货轮往来穿梭,以东营港为龙头的码头,巨轮首尾相连,门机塔吊比肩林立,货物整齐堆叠,处处均是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从事宣传工作的陈仕钊介绍说,东营港秋季集中开工了总投资55亿元的13个重点项目,重点加快总投资300多亿元的央企合作项目建设。近期,突出抓好与中石化合作的联合石化大型混合芳烃项目、与中海油合作的渤海湾1500万吨原油上岸项目、万达与中石化合作的总投资39亿元26万吨丙烯腈项目等,确保如期建成投产。突出抓好投产项目运营,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营造了热情高效的发展环境。同时,积极督促总投资80亿元的万达天弘、德阳化工等5大项目满负荷运营,指导海科瑞林、神驰石化等13家规模以上企业健康良性发展,推进总投资50亿元的万通海欣、长志泵业等9大项目年内投产。通过优质大项目建设,带动园区年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