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0月12日
作者:
-
【PDF版】
|
|
|
明朝末年,大动荡的社会历史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天启,崇祯年间,以清廉著称,以强项闻名,彪炳史册,声震遐迩的御史成勇就是其中的一个。 成勇,字仁有,一字宝慈,晚号蜗庐居士,山东乐安(今广饶县)人。他生于读书世家,其祖父成采、父亲成可训都以理学和德行名闻乡里。成勇幼承家教,天赋聪颖而又勤奋好学。他7岁入学,“塾师为口授《大学》一书,当日辄成诵。”成勇秉性端严正直,同学间称他为“成子路”。8岁即读完《四书》、《五经》,开始学习时文八股。有一天,塾师交给他一本应试文选,告诉他说:“今后科举成名,就靠学习这类文章。”并问他是否喜欢?成勇回答:“愿学濂、洛(宋代理学家濂溪周敦颐和洛阳程颢、程颐)之学,他非所好。”这一率尔而对,使塾师大为惊奇。年稍长,成勇的文章已在乡里有名。每次府、县应试,都名列前茅。然而他不拘作应试文章,好读经史。“读书中每有所得,服膺靡倦,必求可以见诸躬行者;与人谈及古今忠孝名节,辄掀髯色动,有生不同时之慨。” 科场受挫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成勇被选入国子监学习。是年秋应乡试,得中第十名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成勇参加会试,应得进士。署榜之前,考官发现其试策中援引唐代宦官仇士良事以言宦官之祸,触犯了统治者的忌讳,被放置不予录取。直到天启五年(1625年),成勇始成进士,但因其考卷结尾又有“北司(宦官权势所在)可以危唐”等语,所以没有获得前名。两次科场受挫,使成勇看清了宦官的卑陋面目。当时,朝廷昏庸,政治腐败,宦官魏忠贤与皇帝的乳母容氏专权。他们结党营私,狼狈为奸,残酷迫害直臣义士。吏部尚书赵南星,左都御史高攀龙及杨涟、左光斗等名臣学者,都因疏魏忠贤,先后遭到削籍、廷杖、贬戍或者杀害。而趋炎附势、作恶多断的崔呈秀等人,反被包庇纵容,越级晋升,成为魏忠贤的心腹爪牙。在这种情势下,有些新进之士,为了进取,约成勇前往拜谒魏忠贤。成勇严辞拒绝说:“进身之始,与其巧成,宁肯拙败。”坚意不去。
铁面推官 成勇得中进士不久,被授任饶州推官,从此登上了仕途。当他从都城北京即将赴任时,魏忠贤的党羽对他说:“江西是东林党的渊薮,邹元标乃东林首领,去时可相机行事。”言外之意,即让他除掉邹元标。成勇早就知道,曾任左都御史的邹元标是一位正直的享有声望的学者,与顾宪成、赵南星号为三君。他受魏忠贤妒害。已辞官家居。成勇平素就仰慕邹元标的高风亮节,所以一到饶州,即去邹的家乡吉水登门拜访。两人一席倾心而谈,成勇更加钦敬邹元标,于是恭恭敬敬地执弟子礼,以师事之。 天启末年,阉党势力愈加炙热。朝臣中趋炎附势者争相为魏忠贤歌功颂德,阿谀献媚,“一时党羽满朝,魏忠贤生祠遍及各地。”而成勇却冰心铁骨,不肯随波逐流,“严正之气见于眉宇间”。同官属吏中为成勇担心的,劝其少露锋芒,明哲保身。成勇感愤地说:“所恨位卑力微,不克折槛陈言,以除凶竖!”有一次,宫廷派出的中使(宦官)到饶州的浮梁县景德镇采办瓷器。他们一到饶州,官员们慑于魏忠贤的淫威,由知府率领出城迎接,唯独成勇拒不出迎。中使趾高气扬,以要供具为由,诟骂知府,威胁吏役,闹得满城风雨,众官吏逃避一空。成勇见此情形,义愤填膺。他挺身而出,高锯厅堂,呼命府役将仗势欺人的中使及其仆从一起捕来,各打数十大板,以示惩罚。起初,中使以为有恃无恐,连呼“有旨!有旨!”成勇厉声说不:“旨,是让你们采办窑器,却为何借此侮辱地方官员,鱼肉百姓呢?”中使自知理屈,只好认罪,悻悻而返。这一果敢行动,大快人心,而成勇却面临着一场残酷的报复。天启七年(1627年),正当魏忠贤等人欲加害成勇的时候,昏庸的天启皇帝短命死去。崇祯继位,魏忠贤、容氏及其党羽很快受到了惩处,成勇也就避免了即将降临的灾祸。他的声望也由此大振。崇祯初年,成勇的父母相继丧去。守制期满,成勇先后被起用为开封府和归德府推官。 成勇三任推官,共十余年,其间,“从不滥听一词,不轻赎一锾,不受属吏一蔬一果。”他经手了大狱数百,小狱数千,“每定一案,必反复推详,求其无憾于心而后止。”他主张“刑不可轻用,勿行一念之残刻,以伤数人之性命;借数人之性命,以全一己之功名。”他任开封推官时,生活非常俭朴,人们说他:“居官不象官。”有一次,一个下属见成勇冬月还穿着薄夹衣,便悄悄送来一件貂裘,作为对上司的敬意。成勇对这份珍礼断然拒绝,并严肃地批评了那个下属。那个下属感慨万分,只得将原物带回。当时,开封有些豪绅,暗通官府,欺压百姓。按察司(主管一省司法的机构)开列名单,指令成勇将他们捉拿归案。成勇经过详细调查,了解了案情内幕,首恶不在下面,而在官府内部。所列名单中的万章、原涉等人,只不过是几名走卒而已。因此,他故意拖延。按察司派人催促时,成勇反问他们:“如果按诸公的旨意,拿下万章、原涉等辈,就算擒治了大毫吗?”接着,他向来人详细披露了事情的真象,并说:“查一查官署内部,象这样的还大有人在呢!”于是,按察司不得不清理官府内部,诸豪绅也受到了惩戒。开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强项御史 崇祯十年(1637年),成勇以政绩卓著入京参加考选。适值改变考选旧例,政行优异者候选翰林。此时,成勇清刚忠直之名声已传遍海内,所以,这次考选翰林,公论首推成勇。但因受到史部尚书田惟嘉的压抑,成勇被授为南京吏部主事(部司中最低一级的官)。这一极不公允的措处,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对。崇祯十一年(1638年)的二月,皇帝举行“御经筵”,听讲官讲解经史,并问考选得失。值日讲官黄景肪首先为成勇鸣不平,他说:“近日考选不分,推官成勇,廉能素著,乃不得于清华选。”推官杨廷麟等人也纷纷进言说:“李官(推官的别称)成勇,海内清品,今乃置之闲曹,殊非为国憐才。”朝中诸大臣为成勇进言者三十余人。不久,崇祯即采纳了御史涂必泓的意见,将成勇擢为南京御史。成勇上任后,竭诚履行言官的职责,连续上书,指陈政治弊端,并提出改进办法,受到了采纳。成勇的廉正品格和吏治才能,使同僚们深为折服。曾任过南京御史,官至兵部尚书的侯恂,嘱其子侯方域说:“金陵有御史成公勇者,虽与余为后进,汝当师事之。” 崇祯十一年(1638年)六月,兵部尚书杨嗣昌夺情入阁,被崇祯皇帝破例起任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仍掌兵部。杨嗣昌独握军政大权,引起了许多正直官员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上书抨击。然而,当时杨嗣昌正倍受皇帝宠幸,“召对必移时,奏请无不听,曰:恨用卿晚。”所以上书反对者均遭到了镇压。少詹事黄道周因上书指斥杨嗣昌,被降六级,后又被捕下狱;翰林院修撰刘同升、编修赵士春也因疏劾杨嗣昌被谪贬于外地。一时朝臣上下,噤若寒蝉。在这种情势下,成勇不顾同僚的劝阻,于同年九月毅然上书。书中略城:“嗣昌秉枢两年,一筹莫展,边境屡惊,群寇满野,清议不畏,名教不畏,万世公议不畏,臣窃为青史虑。”原来,杨嗣昌于崇祯十年(1637年)初任兵部尚书,曾提出增税增饷,加紧镇压农民起义军,并向崇祯皇帝夸下海口,“十面张网”,“三月尽诸寇”。结果却适得其反: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军势如烽火燎原。杨嗣昌落了个“灭贼逾期”的罪名。在与清军作战中,他畏敌如虎,一意主和,对主战将领处处压制、掣肘,贻误战机,致使统帅卢象升阵亡。成勇的上书,事实充分,证据确凿,深刻有力,触着了当权者的疼处。当崇祯看了成勇的上书后,勃然大怒,当即传旨撤去成勇的官职,并将其抓捕入狱。 成勇被捕那天,南京的土民汇集江边,“泣送者万辈,百里不休。”国子监的生员们听说成勇被捕,纷纷为他鸣冤叫屈,几乎酿成罢学。他们把成勇比作海瑞,把杨嗣昌比作史嵩之(南宋人,曾任右丞相,专权独断,排斥异己),揭发奸臣陷忠误国。崇祯置民怨于不顾,命刑官提讯成勇,追诘主使者。面对严酷的刑讯,成勇毫不畏惧,“初讯,曰天地鬼神主之;再讯,则曰二祖列宗主之;三讯,则曰周公孔子主之。”刑官无计可施,只得将成勇投进牢狱。成勇在狱中上书崇祯辩白:“臣十二年外吏,数十日南台,无权可招,无贿可纳,不知有党。”近三年的囹圄生活,使成勇受尽了折磨。然而他始终没有屈服。在狱中,他领着跟随他的儿子其恕、其懋,与同牢的黄道周一起,研讨《孝经》、《周易》、《左传》等书,有时则吟诗作赋,以抒发愤懑之情。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杨嗣昌在四川督师镇压农民起义军,受到张献忠部的沉重打击,连吃败仗,畏罪自杀。前此因疏劾杨嗣昌而遭受迫害的官吏,相继复职。成勇也遇赦出狱,被贬戍宁波卫。消息传出,上书推荐者十余人。南京左都御史刘宗周上书说:“用尽天下人,不如用勇一人。”左副都御史张玮在《风励台班疏》中说:“极廉则原任南京侍御史成勇。虽前奉严谴,宜召为诸御史劝。”后经吏部复议,刑部核奏,许多朝臣联名上书。一致请求将成勇官复原职。但刚愎自用的崇祯一意孤行,听不进逆耳之言,竟以“宥罪方新,不当复职”为辞,传旨成勇另任他职。旨令方下,北京为李自成攻破。崇祯吊死煤山,明王朝宣告灭亡。传说崇祯临死前曾说:“悔不听成勇之言。” 志存千秋 清朝建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成立南明政权。南明王室曾下诏起用成勇为御史,成勇未赴任。起被用为吏部左侍郎的黄道周,致书邀成勇一同南下,也被委婉拒绝。成勇虽看清了明王朝彻底败亡的趋势,但仍不愿降清,于是披缁为僧,隐居昆嵛山,著书立说,达七年之久。后老病归里,独居一楼,名为“蜗庐”。他为自己提写的座右铭是:“万里风光楼上眼,千秋事业榻前心”,表明了身居蜗庐,放眼万里风光,志存千秋事业的情怀。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明节,成勇病逝於家中。临终前,他盥沐着明朝衣冠,写了《证道词》二首,以表白忠于明王朝之心至死不渝。 成勇治学谨严,尤以理学见长。他一生著作丰富,有《程易发》、《春秋三传释疑》、《十三经注疏》、《留台疏稿》、《李署炯鉴录》、《消闲录》、《蜗庐楼诗》、《昆嵛洞语录》等。其中《消闲录》一书,《四库全书提要》称“是编乃其讲学之语,綦辑诸儒论说而发明以已意。” 成勇一生刚直不阿,为官清正廉明,堪成一代骨鲠之臣。但他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人物。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其思想行为难以超越封建统治者的规范,这是需要加以批判的。 作品选自山东省东营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东营历史人物》(李汝升 王克春)。书籍由东营市图书馆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