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黄河三角洲人文地理系列之三 |
看,黄河岸边 那座脊背上扛起来的大坝 |
本报记者段学虎顾松 | |
- 2013年10月12日
作者:
-
【PDF版】
|
|
 | 麻湾的黄河大转弯,是黄河入海前最后一个角度大的弯。 本报记者 段学虎 摄 |  | 麻湾分洪闸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 本报记者 段学虎 摄 |  | 现在的麻湾已经成了交通要道,远处是德龙烟铁路黄河大桥。 本报记者 段学虎 摄 |  | 麻湾分洪闸东侧正在建设的风景区。 本报记者 段学虎 摄 |  | 大拐弯处已经变成了风景区。 本报记者 段学虎 摄 |  | 曾经的决口遗址。 本报记者 段学虎 摄 |  | 古拙的建筑透着上世纪的味道。 本报记者 段学虎 摄 |  | 成堆的青石是从上游山区水运而来,参加过险工工程的老人们在石垛后闲聊。 本报记者 段学虎 摄 |
|
驱车从东营出发,沿南二路一路往西,就到了黄河岸边。翻过一座大坝,就进入了东营黄河段的南展区。再翻过一座大坝,就到了黄河岸边。麻湾村就坐落在大坝下,沿大坝一路往南,行不多远,一座明显带有上世纪七十年代风格的大闸屹立在河坝和一片平原之间,这就是麻湾分洪闸。它是一个特殊的工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以来,由于上游取水的增多,黄河不再泛滥肆虐,它没有遇到过一次险情,但是到现在它的功能依然保存完好。10日,记者来到东营区龙居镇麻湾村,当年参与兴修黄河险工的老村民给记者讲述了当年战胜天险的峥嵘岁月。 “老当益壮” 分洪闸依然功能完好 站在麻湾分洪闸旁边,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气息扑面而来。黄褐色的水泥桩,上世纪时兴的水泥栏杆,窄窄的过道,闸门上的操作间是砖砌水泥平房,让人们能轻易地看出它的年代久远。一个个闸洞整齐地排列着,与现代的工程相比,它充满了那个年代建筑古拙无华、经久耐用的特点。放眼望去,让人不禁感叹这座颇具年代感的“老物件”还能功能完善,甚至对于东营段黄河防汛起到关键作用。 “别看闸门破旧,还能用呢,前两天还看见闸门抬起来了呢,可能是启闭试验。”一位在附近散步的村民告诉记者,这座闸门对于麻湾等几个在南展区的村落来说,它的重要性不容小觑,“这是一座分洪分凌闸,遇到黄河水大,就会把它打开,把黄河水分入南展区内蓄洪,然后再到下游收回去。它一旦开启就意味着我们几个村可能要‘舍小家顾大家’。所幸的是,从它建立起来,就一直没有大规模地启用过,但它是黄河入海前,最后一段险工的开端。” 谈起闸门的年月,大麻湾村的刘海堂记忆颇深,“今年四十一年了,开始修的那一年,正好我儿子出生,我就是在孩子出生后上的工地,这座闸门算是和我儿子同龄。”今年74岁的刘海堂身体依然硬朗。他告诉记者,当年他们村,共有近30人参与到了大坝和分洪闸等设施的兴修工程中。按照文献显示,这群人在黄河边奋斗了5年多,1978年这一段黄河险工竣工。“两道大坝和这些设施,才保证了我们沿黄村落40余年不受黄河洪水威胁。现在黄河大坝也已经成了不少城里人来观光的景点。” 据了解,现在分洪闸的主要作用已经转变,除了防汛预备的基本功能外,它成了人们观光游览的好去处。对前来观看的人来说,它更像一个历史象征。闸门内部因为一些设施关系重大,所以人只能远远地看,仅是这远远地看,也能体会到它的沧桑。”在大坝附近工地里施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闸门还兼具着交通的功能,“闸门上是一条路,虽然不太宽,但是在以前却是去闸门对面的一条捷径。”随着黄河威胁的降低,现在在闸门的西侧更靠近河床的地方,一段新的大坝顶端是一条两车道的马路,绕过闸门联通了闸门南侧的地区,而闸门上路已经被封死。 在闸门的东侧,则是一片风光旖旎的风景区,这就是在南展区开发的桃花岛景区项目。经过施工,一片平原已经变成有地势起伏、亭台楼榭的原生态乡村景观,黄河南展区正在经历着它的变迁。
那些筑坝的石头是“翻山越岭”来的 沿黄河大坝游走,能看到大坝上整齐地码着一些石头。东营是一片黄河冲积平原,石头是很难见到的东西,黄河大坝的这些石头,也是从上游运来在此驻守黄河的“卫士”,对于当年参与工程的沿河村民来说,却有很深的情节。 “这些石头都是从上游用船运过来的,现在黄河的水小了,河里已经见不到货船的踪影。”家住大麻湾村的李学泽回忆说,这些石头都是从上游有山的地方运过来的。“最近的就是淄博市的四宝山,还有从济南南部山区运过来的。”李学泽感慨道,以前交通条件受限,用船运石头,现在看到满大街的汽车,就能体会到当年的辛苦。据当年参与施工的人说,这些石头运到东营,工人们就用肩扛背驮的办法把石头一块一块地背上大坝,“这两段坝所用的土和石头,都是工人们用这种办法运来的。当年的人能吃苦耐劳,要是现在的年轻人,早累跑了。” 说起当年的情景,另一位参与过兴修的老人李振文一边给记者比划着一边眉飞色舞地介绍起来,“土是就地挖取,然后用小推车一车一车地推到坝上。一干就是几个月,工期紧,工人们家就是在附近也不能回,吃住全在工地。”他告诉记者,这大坝上的土和石头,对曾经参与过建设的这些沿黄人来说,有着特殊的记忆。 “那时候,一个村里的壮年劳力都要定期到工程上出工,我们两个麻湾村去了八九十人之多。现在村里六十岁以上的人,基本上都有在坝上施工的经历。”据李学泽介绍,当年施工人数最多的时候有近10万人之巨。“这段工程基本上就是靠人肩扛背驮堆起来的。”李学泽说,现在村里的老年人散步还是会首选大坝,大坝现在已经变成了绿树如茵风光优美的地方,“毕竟是我们付出汗水起来的。”现在,走在大坝上,经常能看到有老年人在大坝上闲聊游玩,虽然增加了一些观光景点,但是那些成堆的石头,还是整齐地码在那里,每一堆都有自己的编号,“有备无患,万一黄河水势大,这些大坝上的石头,还会发挥到关键作用。”李学泽说。 咽喉要冲,即将华丽转身 黄河东营河段位于黄河下游,是黄河进入渤海的过渡河段,河道全长12.178km,纵比降约为万分之一,河道比降较缓,排沙能力比较低,河道最窄处572m,流经此处的黄河水是少有的自北向南流,经由麻湾转为东北方向,角度很大,是河道的咽喉,具有窄、弯、险的特点。历史上黄河改道以后发生了数次决口。设立黄河南展区的主要作用就是蓄洪,而麻湾分洪分凌闸就是黄河东营境内分水进入南展区的入口,涉及现在的垦利县垦利街道、胜坨镇、董集镇和东营区龙居镇2个县区4个镇街83个行政村。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上游黄河取水的增多,黄河对周边的危险大大降低,这绵长的一段河堤和一系列防洪设施,尤其是分洪分凌闸,从建成之后甚至一次都没有启用过。但是仍然作为一种防汛设备被完好地保存着,并依然能起到作用,麻湾分洪分凌闸最近一次启闭试验是在今年的9月30日。 2008年7月,国务院取消南展宽区蓄滞洪区防洪防凌运用。黄河展区也迎来了开发的机遇。今年,东营黄河南展区内已有66个村庄,12133户,42130人,为了改善展区内居民居住条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11个现代化新型农民集中社区,其中展区内农民集中8个社区至2015年全部完成,一期3个农民社区已经开始施工建设。那些沿黄村民生活了40多年的平静生活,即将迎来了新的变化。根据规划,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风景区,即将在这里出现,相对于年轻人,这些略带沧桑的防洪设施和那段艰苦岁月,成了那些曾 经参与兴修的沿黄人心中一个无法忘怀的荣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