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校门,他就迈上水利一线岗位 |
工地待了一年人黑了,也轻了十斤 |
本报记者崔立慧通讯员张传涛 | |
- 2013年10月12日
作者:
-
【PDF版】
|
|
 | 在学校时曹兵每天都会看图纸,来到灌溉处,他才在现实中见到了具体的水工实物。 (图片由东营市水利灌溉管理处提供) |
|
广饶人曹兵是武汉大学毕业的博士,2012年来到东营市水利局。迈出校门不久的他,在东营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东干渠节水改造二期工程的工地上一待就是一年。他踏实肯干、从不叫苦又讨人喜欢,在单位里,不少老员工都说,“曹兵这个孩子,肯学肯干,人缘也好”。 克服天气热、蚊虫多 他干劲十足 2012年2月,曹兵来到东营市水利局,被安排在市水利灌溉管理处工作。前四个月,曹兵在办公室一边了解单位的基本情况,一边学习公文写作。6月,一项对他来说既新鲜有挑战性的工作摆到面前,那就是“下工地”。提起当时的情况,灌溉管理处副处长舒高献说:“让曹兵去工地,其实大伙心里都没底,不知道他能干成什么样。” 本硕博期间,曹兵学了九年的水利,尽管专业知识上有丰富的积累,但是曹兵很少有机会去工地。“我们在学校大部分时间都是对着图纸,至于图纸上的物件实际是怎么样的,还真不太明白。” 水利工程往往空间跨度大、施工工期长,当年6月份来到东营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东干渠节水改造二期工程参与工程管理,曹兵这一待就是一整年。今年6月份,曹兵从工地回来,人晒黑了,体重也减了十斤。 六七月份正是天热的时候,工地上没有遮挡物,阳光直直地晒下来。曹兵每天都要在工地上巡视,查看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尽管有车辆,但是许多地方车辆难以通行,只能靠走路。8.5公里长的节水干渠,曹兵一天至少要走两趟。 工地没有空调,只能靠电风扇降温,一天下来身上全是土和汗,每天必须换一身衣服。曹兵带到工地的一条运动裤,因为换洗过于频繁,没过几个月就皱得穿不出门了。 在工地值班,吃住就都在工地解决,天气热、蚊虫多,曹兵克服种种困难扎下根来,常常一周也难回家一次。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舒高献告诉记者,“头一次来工地,虽然曹兵是个外行,但是干起活来有模有样,倒真像个内行。毕竟专业学习过水利这一块,来了以后就知道一段工程应该抓哪一块作为重点。”曹兵踏实肯干的劲头,恍惚中让舒高献想起了30年前他们参加工作时的那种状态。 当时曾带过曹兵的一位老师傅也说,“这个孩子从来不叫苦,肯学肯干。” 老员工称他为“孩子” 小同事则喜欢叫他“兵哥” 田树丽是市水利灌溉管理处人事科科长,谈起对曹兵的印象,她习惯性地说“曹兵,这个孩子……”。田树丽介绍,东营市水利灌溉管理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山东省打渔张引黄灌溉管理处,人员相对老化,2011年后进来的新人算是单位里最年轻的一批。 2012年初来到灌溉管理处的曹兵,肯吃苦又好学,人缘也好,还是目前单位里学历最高的。“看着他们感觉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真是打心眼儿里喜欢,我们这批老人张嘴就是‘曹兵这个孩子怎么怎么样’,都说习惯了。”田树立笑着向记者解释。 在灌溉处,年龄略小的同事则是亲切的称呼曹兵“曹哥”、“兵哥”。 “他在工程管理上已经能独当一面,虽然工作时间不长,算算曹兵也是30岁的人了,个人问题还没解决,我们一大家子都很关心,有了合适的人就让他周末回去相亲。特别我是负责人事工作,其他单位的人事信息也了解一些,尽量帮忙。”田树立说。 放弃了广州、武汉岗位 就想回家乡工作 “工作不在于赚多少钱,有多高的社会地位,关键在于工作能不能舒心。”曹兵说,自己目前主要负责水情统计和工程管理等工作,特别喜欢在工地跑跑颠颠的生活。“实体的水工建筑物见到了,施工工序也了解了,算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了,对我的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做了完善。我对自己目前的状态比较满意。” 事实上,博士毕业时,曹兵的导师为其推荐了广州、武汉两所著名的水科院,收入也相当可观,但是都被曹兵放弃了。他说,他就想回家工作,“如果留在南方主要还是做科研,我想做点实际的东西,在家乡这块土地上工作,我感到非常亲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