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漂族”,快乐并孤独着
  • 2013年10月12日  作者:
  • 【PDF版】
更多
  经常带着孩子的“老漂族”也会时常聚在一起聊天。 本报记者 周晋 摄
  照顾孩子是“老漂族”的全部生活。 本报记者 周晋 摄
  编者按——
  他们为了照顾儿女孙辈,年过半百却背井离乡,来到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他们每日为儿孙洗衣做饭,虽然享受着合家团聚的快乐,但也承受自身各种现实的烦恼。除了儿女,在这里他们没有更多的亲友,没有交际圈,面对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他们就是“老漂族”。
  10月13日是传统的节日——重阳节。当社会又一次掀起声势浩大的尊老、爱老的活动时,记者将目光投向了“老漂族”,投向了被子女所依赖的孤独老人。他们有发自内心的欢乐,也有一份难以掩饰的孤独。
  本报记者 崔立慧 孙娜娜 聂潇潇
     蒸一冰箱馒头留给老伴
  “我一次就给他蒸上够吃一个月的馒头,满满一冰箱!”提起还在老家的老伴儿,58岁的付珍英略微有点心疼,“老爷们一个人在家,怎么也赶不上家里有个女人,我回去一看桌子上落的都是灰,地也没拖。”
  为了帮儿子带孩子,儿媳预产期前二十多天,付珍英就从平度老家来到东营,把老伴一人留在家里。老伴还没有退休,每天骑摩托车到三十里外的镇上上班,因此落下了关节炎,付珍英不放心,每个月回平度一趟,给老伴儿洗衣缝补、做点干粮。“即使回家,连来带去总共三天,一回家就感觉跟放假似的。”她说。
  在儿子家,每天早晨五点半,付珍英就起床了,先去市场买菜,然后准备早饭。“孩子们卡点起床,七点半上班七点才起,急急火火洗脸吃饭,吃完饭碗一推,‘妈,走啦’。”
  看着孙子一天天长大,付珍英打心眼儿里高兴,“现在开始冒话了,能叫妈了。”尽管儿女孝顺、孙子可爱,付珍英还是常常想家。“想家,怎么不想啊。在自己家想干啥干啥,在这总归打扰儿子儿媳生活。不如在自己家自在、舒坦。”而说起住楼,付珍英更是摇头,“在家是大平房,出门就是前后邻居,在这住五楼,天天爬楼都怪累。”
  刚来东营的时候,付珍英和周围邻居都不认识,第一次抱着孩子在楼下遛弯时,见到其他带孩子的奶奶、姥姥,“人家看咱一眼我还怪不好意思的”。来到异乡忽然改变了语言环境,乍一开口,付珍英觉得自己的平度话都讲得不舒坦了,一段时间后才逐渐适应了与周围各种乡音的“老漂族”们交流。而为了这口平度话,她和儿媳妇也有点分歧。“儿媳妇让我教孩子讲普通话,我说我都讲了大半辈子平度话了,咋教他啊。”
  老伴儿一人在家生活不便,常常对付珍英说“你得回来一趟啊”,考虑到家中已经没有老人,付珍英希望等老伴儿退休以后也来东营,老两口团聚。

 “跟候鸟一样,利津东营来回跑”
  10日下午4点半,在府前小区小广场上53岁的孙女士正带着6岁的孙子玩耍。她手中拿着零食和孩子的书包,不管孩子跑到哪,孙女士的眼神就跟到哪,片刻不从孙子身上离开。
  孙女士是利津县北岭乡人,在儿媳妇坐月子期间,她就来府前小区跟着儿子、儿媳妇一起住。由于老伴还在老家种地,老伴的生活起居时刻牵挂着她的心。“没有办法,顾不上老头子,孩子们在外闯荡很不容易,必须得帮助他们,而且照看孩子也是我这个当奶奶的责任。”孙女士说。
  在孙子2岁之前,孙女士每隔一段时间就得回老家一次,看看老伴,给老伴准备些饭菜,就赶紧赶回来照顾儿子一家人。等孙子2岁后,她就开始带着孙子回老家住。“冬天天冷,我就带着孙子来城里住,其他时间他就跟着我回老家住。”孙女士说,不管孙子去哪她就跟着去哪,几乎没有分开过。“每次大包小包地带着孙子,固定的那个出租车司机也非常照顾我们两,帮着提行李,一直把我们送到屋里。”
  “如今,孙子上幼儿园了,只要孩子放假,我们就一起回老家看望他爷爷。我就跟候鸟一样在老家和城市之间来回跑。”孙女士说,“其实这么来回跑我也愿意,让我一直住在城里,我真有点不习惯,毕竟在家随意惯了,除了带孙子,干什么都随自己,在这里可不一样了,多了儿子儿媳就要多操一份心,更要多上一份心,平时在家说的话当着儿子儿媳的面也不会轻易多说,免得生出不必要的事儿来。”

   为照顾晚辈,辛劳日复一日
  辽河小区的吴女士今年56岁,从两年前小孙子降生,每天看孩子、做饭就成了她的工作。吴女士老家在枣庄,儿子大学毕业就来了东营安家,她和老伴一年也见不了儿子几面。“他找的对象是莱芜的,两个人就轮着,这次放假回我这里,下次放假就回丈母娘家。”
  见儿子的时间越来越少,吴女士心里很不是滋味,就盼着两人能生个孩子,到时候直接搬到东营来。2011年5月,吴女士的小孙子出生了,因为老伴还没有退休,所以只能是她一个人过来。
  每天七点,吴女士准时起床做饭。儿媳妇给孩子喂完奶,她就看着孩子,让儿子儿媳吃饭上班。等他们出门了,吴女士在看孩子的空档儿里赶紧吃两口。等到上午十点左右,孩子睡了,她就开始打扫卫生、洗尿布,准备午饭,有时候还要抱着孩子去买菜。中午吃完饭,孩子睡完午觉,吴女士就带着孩子到楼下溜达两个小时,偶尔也会跟看孩子的老太太一块聊聊天,两小时后就要回家哄孩子睡觉,她就要趁机准备晚饭。傍晚六点过后,儿子儿媳吃完饭照顾孩子,吴女士就要收拾碗筷、洗完下午的尿布,晚上九点半,吴女士就准备睡觉了。
  两年多的时间,吴女士几乎每天都这样度过。当记者问她有没有时间回老家时,吴女士面露无奈:“从来到这我还没回过家呢,都是老伴从老家过来看孙子,给他买些玩具零食,陪他玩一天。孩子还没认过爷爷来,他就走了。”
  说起老伴,吴女士不免唠叨起来:这么多年,他早习惯了吴女士的照顾,早中晚三顿饭从来没自己下过厨,就连袜子也是吴女士每天拿到他脚边。这一走,就闪了他了,一个人扔家里,自己不做饭就到别人家蹭饭,有时候饿了就下点面条。“幸亏老家还有个女儿,虽然住的不是一个县城,也亏了闺女,隔十天半个月就去看看老伴,我就放心了不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