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3年10月10日
作者:
-
【PDF版】
|
|
|
|
|
将于10月15日开始施行的《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规定,禁止使用国家领导人名字、外国人名和外国地名作地名。
不知何时起,全国城乡举目所见皆是火柴盒式的洋建筑,各具特色的中式建筑难得一见,连许多楼盘、小区都穿上了“洋装”,起了“洋名”,遍地都是什么“曼哈顿”、“维也纳”、“奥克兰”等等,置身其中,让人不知此为何地。更有甚者,某地竟将奥地利一小镇完全“克隆”过来,整出一个“山寨版”的“哈斯塔特”。 非洋名不要、非洋名不贵,乱起洋名现象,成因比较复杂。一部分是崇洋媚外心态,从前人穷志短,恨不得连身上的血液也换一身洋血;一部分是假洋鬼子心态,给楼盘、小区起一个貌似有文化的洋名,以示与洋人沾亲带故,故意制造晕轮效应;还有一部分是土豪心态,以前咱们穷,被洋人瞧不起,今天咱有钱了,腰杆硬了,别说洋名我随便用,将“曼哈顿”浓缩成一小区,连你们整个小镇我都能“山寨”过来。穷则妄自菲薄,达则肆意妄为,这就是典型的土豪心态。 不管出乎何种心态,以洋名为荣,非得将与洋人没有半毛钱关系的楼盘、小区取个洋名是一种十足的土鳖行为。一方面,乱起洋名可谓“意淫强身”;另一方面,“洋”就一定比“土”好吗?地名有时就像土鸡、土猪,传统的也许很“土”,但“土”得有文化、有风情,有什么不好呢? 文化多样性决定了只有本土的、传统的才是世界的,自我矮化、自我遗弃都体现出文化的不自信与短视。不自信、不自重不可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这种貌似很有文化的行为恰恰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练洪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