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入职一年,他牵头建起研究所 |
| 在生态修复和智慧东营建设中,王磊找到用武之地文/本报记者崔立慧通讯员张传涛片/本报记者任小杰 | |
- 2013年09月26日
作者:
-
【PDF版】
|
|
|
 | 黄河三角洲城市水系与湿地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土壤样本进行检测。 |
|
编者按: 为适应黄蓝经济区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2011年以来,东营市编办联合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开展了“百名博士进东营”行动。行动开展以来吸引了一大批专业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博士研究生来黄河三角洲学习、生活、创业,为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近日,市编办对引进的第一批24名博士进行回访,了解他们入职近两年来的工作生活情况。本报选择了几位代表,对他们做出采访。 王磊是东营市黄河水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一员,也是通过“百名博士进东营”计划引进的第一批人才之一。入职近两年来,王磊全力投入东八路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同时参与数字城管建设工作,凭借自己的智慧为东营市城市建设奉献青春。 为发挥所学,跳槽来到水城办 读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期间,王磊一直在与“水”打交道,市政工程专业的他非常希望能把自己所学应用在工作当中,“城市防汛、排水其实是我最擅长的”。但毕业后,他所从事的工作主要围绕石油开采做工艺配套的水处理环节,仅仅涉及所学专业知识非常狭窄的一方面。2011年10月,王磊离开胜利勘察设计研究院,通过“百名博士进东营”行动来到了黄河水城办。他的理由很简单,“像我们这种在一个领域里做了七八年研究的,如果日后工作中不能学以致用,会感觉很失落,找不到成就感。”王磊说。 事实上,王磊也是胜利勘察设计研究院引进的第一批四名博士之一,非常受重视。为了能更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专业所学,已经成为主力研究员的王磊毅然决然离开了设计院。 如今,王磊和同事们专注于生态修复与数字城管建设工作,城市水系水质监测与生态修复、数字城管系统硬件与信息安全是他们目前的主要工作。王磊说现在工作中用到的知识还属于自己专业范围中较为基础的部分,但他对将来很有信心,“一旦这个基础平台做好了,以后工作就好开展,我的专业所学能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发挥”。 邀请同学为团队特训检测技术 东八路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是王磊负责的项目之一,自去年7月份湿地实现放水以来,地表土壤含盐量已经由10—20‰下降到如今的4—5‰。由于环境得到改善,湿地周围已经生长出部分黄须菜和少量芦苇,而这片土地在以前,天气干燥的时候地面上就析出一层白花花的盐。 在这时,王磊感到仅凭目前掌握的数据不足以支持项目日后的开展,希望能够筹建一个实验室,“理化指标比感官信息可靠得多,用数据来说话更有指导意义,但是这一部分数据我们是不掌握的,需要自己来检测、自己建数据库。”王磊说。 就这样,今年4月份,王磊牵头的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城市水系与湿地研究所成立了。目前,研究所已具备检测水质及土壤指标检测能力,可以为水系水质保护、园林种植提供技术服务。每周,这个团队对全市24个监测段面的水质进行检测,对于预防蓝藻爆发、实施调水等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研究所成立之初,王磊的团队也面临许多困难。首要问题就是“新招来的人还不能掌握检测技术”。为此,王磊多方联系,把自己的研究员送去环保局、农业局相关部门学习水质检测、土壤化验。但是在这些检测机构,王磊的研究员往往得不到亲自动手检测的机会,“就是站在旁边看,不让上手,人家也是担心他们做出来的数据不可靠”。 一周后,一名研究员跑到王磊跟前说,“还是啥也不会,光看看不明白”,十分沮丧。而王磊说自己的检测技术还是读本科时学习的,乍一拾起来难免手生。最后,他邀请自己在北京的同学来东营进行了三天的特训,研究员们总算掌握了检测技术。“一开始有的人单位都能算错,毫克和克差了一千倍,把药剂投进去水都浑了。现在他们能单独做很多事儿了。” 石油工程专业的研究员张娟此前在一家化工厂做产品质量检测,水质检测、土壤化验都是从头学起。在与王磊共事过程中,王磊的严谨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时候一个报告让我们改五六次才通过,字体、字号、空几个格他都严格要求,甚至标点符号不对的也给我们指出来。他是个要求完美的人,流程图画不好不行,开篇介绍写不好也不行,感觉是在用写博士论文的严谨来要求我们一样。”王磊用这样一句话警醒自己的团队,“COD一旦弄错了,整个系统就完了,我们要对每一个检测结果负责。” 为搞懂项目多方请教 面对新的工作,王磊笑称自己也是从头学起,边学边干。“以前就是纯做科研,现在城管局的一些项目交到手上,大大小小的事务都要亲自过问,设计方、施工方、监理各方面都要跑到,遇到一些问题还要跟各方面请教。”初接手项目时,王磊遇到问题总是向原来单位的师傅请教,弄得对方很奇怪,“你不是走了吗”,王磊只好笑着跟对方解释。 如今,回忆起过去,王磊有时候会感叹,“如果当时在设计院待上三至五年就好了,技术储备会更丰富,各个环节的工作见得多了自然懂得多,这边的工作更容易开展。” 在新的岗位上工作近两年,王磊用自身所学为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在他心里,一直有这样两幅蓝图,生态修复的前景与智慧城市的未来。他说,智慧城市能让城市管理部门动态感知城市运行状态,也能让市民生活更加便利。而生态修复如果做好了,智慧城市就能成为智慧生态城市,将是一个更加宜居的城市。 考虑到自己的研究所设备比较简陋,许多检测项目还只能用最传统的方式来做,耗时较长,王磊希望能够有这样一笔科研基金,以个人名义申请来充实自己的研究所。“我做科研许多年,虽然目前的工作要求处理不少事务性工作,但我最希望的还是能够做课题、投身科研,以这样的方式奉献给我的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