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3年09月26日
作者:
-
【PDF版】
|
|
|
|
|
□评论员 赵查理 25日,东营首届国际教育交流论坛举行,6所美国学校的代表、1所瑞士学校的代表和1名加拿大学区的代表,与东营市多所中学校长就教育国际化、教育教学理念进行交流。在国际教育交流外国学校展示会上,国外名校代表与家长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并向东营学生抛出了留学橄榄枝。(详见本报A13版) 地球村的概念看上去遥远,却距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就是一例,与经济、社会、科技一样在全球流动。此时,东营的中学和欧美等国家地区的学校,都有国际间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需求,才促成东营首届国际教育交流论坛的举行。 这些国外名校的代表,带来了崭新的教育理念,中外教育碰撞并擦出火花,才能互相借鉴互相学习。 海外教育同行就像一面客观公正的镜子,照出了我们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教育自觉,与国外名校交流时实行“拿来主义”,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洋为中用”。而且,为了防止国外名校利用优质教育虹吸本地优秀人才,也应该用世界眼光重新审视检讨自己。 如今,中学教育国际化蔚然成风,必须从中学阶段提升素质。国外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合作办学等方式,“拿来”之后可以与我国中学教育重组,才能最大程度弥补教育系统的不足。 可是目前,教育深度国际合作的方式寥寥无几,或者是学生出国留学,或者学校联合办学,或者组建“国际班”,本土化的教育特色遭遇变相的全盘否定。这是因为我国教育资源不平衡,对教育国际化认识不足。这种不平等的合作无助于提高现存的教育体系,所以必须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另辟蹊径。 最重要的是,东营得先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教育理念的教师,这是教育和国际接轨的起点。只有教师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学生才有摆脱“应试”走向“国际”的机会,甚至为教育体制改革探路。为此,可以邀请国外名校来东营交流,也可以派遣教师到海外游学,还可以聘用外籍教师教授英语,把教育理念先“拿”到教师脑子里。 中外教育交流已成常态,若想避免陷入形式主义,最好的办法就是兼收并蓄,与国际教育经验互相促进提高,而这需要上自教育主管部门、下到教师学生都有一颗开放包容的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