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9月14日
作者:
-
【PDF版】
|
|
|
人总有些属于自己的往年记忆,从前的自己是如何青涩、如何年少无畏而又少不更事,跌跌撞撞兜兜转转,心潮澎湃,直到被时光淡化作一声轻轻的叹息。开始频频回首,就证明那些年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吧。 然而每人的经历有别,追忆的心情却是大同小异。在无数个心里隐隐怅惘无从诉说的时刻,若碰到同样戚戚然的文字,或许会顿感自己终于得到理解,好像与一位知己朋友倾谈心事,惊觉他懂得你所说出口的及未说出口的。这未能说出口的,在别人的笔下读到,分外亲切。又或者茫然无助之时,整理不清心绪,若遇上的书籍可以予以慰藉,略加提点,则更称得上良师益友,常常令人心生顿悟。 读《有些事,这些年我才懂》,就是读小野的回忆。小野的一生是充满转折、精彩与起伏的。从资优生到只能读夜间补习班的差生,从生物系的学生到文坛新锐,从新浪潮电影推手到金马最佳编剧,从童话作家到电视公司高层,最后又归于平静的生活。这样的人写出的回忆,带着独特的韵味。可以在其中找到情绪上的共鸣,也可以借其用新眼光对生活进行不曾有过的思考。 其实,此前并不了解其人,然而读罢,却对这位陌生人的种种情感和思考产生共鸣,这就是文字在人之间搭起的桥梁吧,当然,文字本身要写得有力量,才能搭成坚固的桥。小野文字的力量,不在于激荡起伏,不在于华丽惊艳,反而正在于淡定而不加修饰,风平浪静之下一切明晰而透彻,在不知不觉间静静地抚慰着因回忆引起的伤感。真实生活原是这样,经过岁月的沉淀,即使是原来的热血和大起大落,也归于日复一日平淡中的真章。 读这本书,也打开了自己的记忆。书中给我最深刻印象的是写母亲的内容。母亲的坚强,母亲的辛苦持家,母亲豁达的人生态度,母亲对子女点点滴滴的爱,母亲年老时的病,母亲的告别仪式。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真实感的母亲,令我想起我的母亲。想起小时候也曾跟母亲撒娇要一起睡,也曾给母亲按摩,也曾听母亲讲一些奇奇怪怪的故事,长大后也远离家乡和父母,却也总系着一份牵挂。还有读到两个姐姐爬山,哦,真像我们姐妹,吵吵闹闹却吵不淡闹不散。亲人也许是最不能选择的一种缘分了,而我们都可以在亲情里找到归宿,亲情的无边温暖,就经过小野生动的笔触,一点一点浮现在看似再普通不过的琐细里。 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不是填空题。人生是问答题,一切答案都需自己去寻找、去书写。小野如是说。不论悲伤还是快乐的经历,正是一段段或长或短的人生路途,才给了我们历练,让我们得以沉淀。这本书就是人生所感所得的沉淀,是小野的人生答卷,没有对生活的真心爱戴与思索,不会拥有如此触动人心的力量。 自我和幸福是小野书中的两个主要题目。怎样找到自己?怎样获得幸福? 慢慢走,慢慢阅读,懂得一些东西,也就够了。 (谢晗曦)
书名:有些事,这些年我才懂 作者:小野 出版:译林出版社 2013.9 定价:28.80元 分类:畅销书/文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台湾畅销书作家小野的散文集,通过七个问答勾勒出温故知新的人生课题,分享横跨三代读者的人生故事。本书内容涉及理想、家庭、亲情、自然等人生的方方面面,是启迪你我如何勇敢面对每一人生阶段的良方。文笔恬淡温暖而不失趣味,蕴含悠长的意境和深刻的省思,读来晓畅通达、娓娓动人,并配有15页清新唯美的彩图。 作者简介:
小野,本名李远,小说家、电影编剧。1951年生于台湾,毕业自台湾师范大学生物系。80年代初与吴念真、侯孝贤、杨德昌等人合作推动台湾地区新浪潮电影运动。1984年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获第23届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1987年与杨德昌合编的《恐怖分子》获第28届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此外还多次入围金马奖及其他影展。曾任台北市文化基金会董事长、台北电影节主席、台湾电影公司节目部经理、中华电视公司总经理等职。 自1973年开始文学创作起至今,著有一百多部作品,并屡次获奖,长年畅销。其创作类别丰富多元,以散文最多,涵盖小说、童话、电影剧本。成名作小说《蛹之生》获联合报文学奖首奖、金鼎奖最佳著作奖等,并被《中国时报》读者票选为“四十年来影响我们最深的书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