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找黄河三角洲人文地理系列之二
在利津县城里  找找那古城味儿
文/片本报记者段学虎
  • 2013年09月14日  作者:
  • 【PDF版】
更多
  老城区里依然有不少胡同,虽然建筑已经变成了八十年代的建筑,但依然有小巷通幽的感觉。
  改革开放之初建成的小洋楼。
  老式的匾额告诉了我们房子原来的作用。
  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县招待所大楼现在已经成了一些商铺。
  具有时代感的房子在青蔓映衬下更显沧桑。
  破旧的窗户外伸出一枝结满枣子的枝丫。
  编者按:

  探寻东营风物,传承人文风情。在黄河三角洲,有着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也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有千年的文化古村镇,也有新兴的石油之城。即日起,本报特推出“寻找黄河三角洲人文地理系列”板块,介绍东营风土人情、文化发展等,也为各乡镇提供一个展示的特色平台。如果您的家乡也想加入进来,可随时联系我们:电话:967096。
  利津县古称凤凰,它是东营历史积淀深厚的一个地方,与东营其他城市不同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利津县城老城区还保留着一些有历史印记的建筑和习惯。近日,记者走进了这片依然在忙碌城市里坚持着自己生存方式的古县城,记录下颇具韵味的老城味道。
防洪坝穿城而过 老城区现存一半
  利津县凤凰街道现位于利津县的东南角,这里就是古利津县城所在的位置。老城因形似凤凰,故利津很久就有凤凰城的美誉,并流传至今。经史料考证,利津县城在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乾隆三十三年,知县程士范表陈朝廷,力陈利津土城历经风雨河患剥蚀颓废之状,得来司库银八万六千二百余两,易土为砖,历时三年,另城东南修长四十丈的护城石驳岸,以防河水汕刷。新城广袤六里三分,计一千一百二十四丈,高两丈二,厚一丈九尺。”因新城似展翅之风,至此凤凰城美誉方传天下。斗转星移,随着黄河的历次改道,尤其是解放以后全国兴起治河工程,利津老城因依傍黄河,而为防洪大坝让路,东部被削去一部分。现存的一部分老城成了人们对利津老凤凰城的唯一记忆。随着时代的进步,清末的建筑目前也残存不多,现存的建筑主要以解放以后至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为主。
  如今,漫步利津老城,还能依稀感受到昔日的繁华,两条老街连通老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沿街的一些建筑大都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保留至今的。通过老式的店名就能看出,这里在三四十年以前曾经是利津繁华的中心商务区,招待所、理发店、照相馆、新华书店、供销社、中国人民银行……“这里原来就是利津县的中心,以前人们进城就是在这里逛。”居住在老城里的居民胡先生谈起30年前的风光岁月,依然替老城感到自豪。
  据胡先生讲,目前的老城区只是原来城区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因为治理黄河被目前的黄河大坝和蓄洪区占去,“东西的大街叫西街,因为它是原来东西贯通大街的的西半部分,另一部分已经到了黄河大坝里头。以前利津城就这两条街,南北的大街南半部分也已经荒废了,只剩下这两个“半条街”还在。老建筑也都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建筑了,清朝建筑仅存的只有一栋房子。但是这里面生活着的人们还是维持着原来的生活方式,比较悠闲。”

老房有了新用途 
  现在城区留存的大都是解放以后的建筑,但是经过时间的洗礼,老房子依然坚挺。“一部分使用至今,另一部分则是闲置,但是保存都还完好,通过建筑的体式和房前的装饰,依稀还能感觉得到那个年代的风光。”
  老城区居民李女士在原招待所大楼经营着自己的理发店生意。走进李女士的理发店,仿佛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老式铁制转椅,破旧的平光镜子,伴随着电推子的嗡嗡声。她在这里经营了20多年的理发生意,“我在这条街上算干得比较早的了,以前的老师傅都不干了。”理一次头五六块钱。便宜的价格和娴熟的手艺,让生活在老城里的中老年人依然留恋着她的理发店。如今理发动辄20元以上,她的理发店虽然价格涨了,但是幅度小得多。现在城市里的理发师都是年轻的小伙子,这在80年代,理发师还是女子挑大梁。
  老利津招待所的这栋三层楼建于上世纪60年代,曾是利津县城最风光的大楼,现在已经被开辟成各行各业的门头房。“现在的老房子都有了新主人,有的没利用起来,但大部分还在发挥着它的价值。”李女士说。

“四大家族”仅留下清朝进士李佐贤的故居
  在利津老城一直流传着一个四大乡绅的故事,老利津的繁华与这四大乡绅的富庶是有很大关系的,据对利津历史很有研究的李国良介绍,老利津县城内有李、赵、岳、张四个名门望族,现在老城内唯一的清代建筑,就是四个豪族中李姓——清朝进士李佐贤故居。
  李佐贤生活在清朝嘉庆年间到光绪前,字仲敏,号竹朋,不仅是清代颇有影响力的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收藏家、诗人,而且是著名的书画鉴赏家。李佐贤夫人张衍蕙,号畹芳,在书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李佐贤夫妇同窗切磋书画技艺,赋词唱和,为名家所称颂,被誉为画坛伉俪。
  李佐贤道光八年(1828年),乡试夺魁中解元,十五年(1835年)会试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道光十八年殿试,3年后加科散馆,由礼部庶常授编修,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总纂。道光二十四年典试江西,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出守福建汀州知府。咸丰二年(1852年)隐退故里。
  隐退故里之后,李佐贤在利津县城内置地建房,成为一方显赫。随着时间推移,房子几易其主,却保存完好,现在李家后人又重新花钱买回了李家老宅,将老屋修缮一新,并准备重新装修恢复老屋以前的风貌,“现在房主人准备将老宅重新恢复到以前的样子,将成一个类似民俗馆的设施,这将是回忆利津老城最直观的场景。”李国良介绍。
  不幸的是,另外三个家族的宅第却因为时间的推移变得荡然无存,“老辈人还能记得各家的大宅子在什么地方,但是建筑已经没有了。”李国良颇为遗憾地说。

悠闲自得,老城生活还在继续
  通过建筑能看到老城的沧海桑田,其实生活在老城里的人们也还坚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原来老城的西门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旧址现在已经成了老城区核心城区的天然分界线,西边车水马龙,东边悠然自得。
  “老城里依然住着原来的居民,但是到了白天,老城里以老年人居多,年轻人都出去工作了。老城里的老人能干活的还能顺带着干一点,挣不了多少钱,但却很悠闲。”在老城租房子的商户刘先生说。走在老城里也能感觉得到,一些广告招牌还是十几年前的样式,虽然锈迹斑斑,但看上去却也别具一番韵味。
  “现在知道老城历史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少,老城的一些图像资料存世的也不多,现在趁着还有这些老房子,能记录一下肯定是很好了。以前这里是繁华富庶之地,现在与西边的新城相比,已经相形见绌。但它的历史确实厚重的。”李国生说。不少老城的居民也表示,希望能重新修缮一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让它们成为一个鉴定历史的资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