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8月22日
作者:
-
【PDF版】
|
|
|
□本报评论员 王志刚 日前,为保障食品安全、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东营市政府食安办组织食品安全有奖调查问卷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在某些食品安全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我们往往习惯于把问题归结于企业道德缺失和监管部门监管不力,却很少有人想到,其实消费者对相关食品安全方面知识的匮乏同样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一个诱因。反过来说,在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中,消费者也应该负一定的责任。笔者以为,只有消费者不断提高对相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才能建立起有效的食品安全共同体,从而有效减少相关事故发生。 在生产者——监管部门——消费者这一条链中,消费者往往被认为是最被动的个体。殊不知,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匮乏同样是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几年,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加工方式的食品层出不穷,但是对很多诸如原料比对、标签鉴别、营养成分等问题消费者却知之甚少。比如“压榨油”并不一定比“浸出油”更加安全;牛初乳并不适合用于加工婴幼儿配方食品……在这些问题上,消费者就很容易陷入认识的误区。同时,许多消费者品牌意识过重,大多数人在购买食品时更愿意选择大型企业、知名品牌。在他们看来,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发展壮大的企业必定是可以信任的。然而,许多大企业也正是在外部竞争不再成为威胁的时候开始放松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三鹿问题奶粉、双汇瘦肉精等事件不就是这样的例子么?作为行业内的知名企业,不但没以身作则,反而曝出食品安全事故,实在是不应该。 所以说,食品安全危机不是单方面的问题,而是由多方因素共同引起的,而消费者相关知识匮乏无疑亦是其中关键一环。由此,笔者以为,强化食品安全知识教育普及,应该作为消费者的一项“必修课”,要常抓不懈。如今,东营市食品安全办开展相关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因为这种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的消费者,正如为食品安全防线加上最后一道严密的关卡,让食品安全防线实现前移。知道的多了,辨别能力也就强了,消费者如果练就了“火眼金睛”,那各种涉及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也就无所遁形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的公共决策,其底线正义应该是“雪中送炭”,即社会最缺少什么相关部门就送什么。笔者以为,对食品安全问题而言,强有力的监管仍然是当前最为缺失的关键。所以,相关部门在加强对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普及的同时,也应继续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有效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