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地上的女人们 |
文/本报记者郭丹丹片/本报记者郑美芹 | |
- 2013年08月06日
作者:
-
【PDF版】
|
|
 | ◤炎炎烈日下,女工们正在工地上干活。
|  | 她揽下了工地上做饭的活儿,30多人的饭她一个人忙活。 |  | 一天到晚头戴安全帽,这是她们最常见的打扮。 |  | 在钢筋水泥混杂的建筑工地上,有这样一群女人,她们像男人一样干活,在生计的缝隙里,偶尔停下来,回眸一笑,露出女人的颜色。 |  | 她把孩子带到工地上来。下了工,孩子粘着她的时光,是最幸福快乐的时光。 |
|
工地上的女人有两种:一种跟男人们一起在工地上干活;另一种是负责后勤的工作,打扫卫生、洗衣做饭。 虽是女人 跟男人做一样活计 李静和李爱华来自河南周口的同一个村,伴随着自己的丈夫,她们来到了东营的工地。与工地上按天付钱的工人们不一样,他们几个同乡一起包下了工地上的一部分木工活计,挣来的钱大家平分。干完一家,老板再为他们介绍另一家活。为了更快地做完再去挣下一笔钱,这些瘦弱的女人跟男人们一起扛起了生活的担子。 30岁的李静今年第一次出来干活。“过完春节就出来了,一直没回家。不出来挣钱,一大家子人养不活。” 李静住在工地的宿舍,不到二十平米的屋子里挤了四家八个成人,暑假时还会多6个孩子。晚上热得难受,动一下浑身都是汗,他们自己买了个小风扇来解暑。 李静所在的工地刚刚竖起层层钢筋。每天,她们与男人们一样,背着工具袋子顺着钢筋爬到两三米高的地方干活。有时候,她们也会弯腰在不到一米高的钢筋格子里闷头干一个多小时,再从出口处出来歇歇再干。 因是女人 在哪都要洗衣做饭 45岁的陈西也是跟家人一起从四川广元来到东营的,同来的还有她23岁的女儿和6个月大的外孙女。他们与老乡一起包下了工地上做屋顶的活儿。更多的时候,她们要洗衣做饭,让男人们一干完活就能吃上饭。 “家里有地,但是不挣钱,一大家子就出来了。”陈西他们住得很简陋,床是用石板和塑料泡沫板搭起来的,窗户还没安上。刮风下雨的时候,他们只能躲在角落里。 工地上的女人,跟男人们一起干完活之后还要回宿舍洗菜做饭。“工地上的食堂太贵了,八块钱一份的菜只够一个人吃的。”女工李爱华挥手拨开了停在凉席上的苍蝇,拿湿毛巾擦了擦满是汗水的脸说。 53岁的徐新萍的丈夫在工地上干活,她就揽下了给工人们做饭的活。“多挣点钱,帮儿子买房娶媳妇。”每天刷完上顿的饭碗,就要开始准备三十个工人的食物了。 比起辛苦,她更担心在工地上高空作业的丈夫。“我从不往那儿看,看着心慌。”徐新萍说。

 既是女人 身处建筑堆,她们依然爱美 休息的时候,陈西喜欢抱着外孙女在工地旁边的马路上转转,有时候会望着对面高楼的房子久久地出神。怀抱里那个6个月大的小婴儿在工地嘈杂的敲打声中依然睡得香甜。小婴儿的皮肤白净细嫩,而陈西虽然没有步入老年,皮肤却已经晒得黝黑,手上也布满了老茧。 当记者提出要为陈西拍照片时,陈西犹豫了很久。“我不好看,拍年轻娃儿吧。”她盯着房间的一角,又问道:“你们带了报纸了吗?我看看你们以前拍的照片上的人好不好看。”陈西不太懂普通话,跟工地上其它地方来的女人也从不交流。没事干的时候,她会摆弄自己的指甲,很认真地,一点一点,擦得很干净。 37岁,是城里的女人们还追逐着漂亮衣服和护肤品的年纪,而李爱华脸上的皱纹和手已经被生活打磨得有种不符年龄的苍老。尽管如此,她在上工的时候也会带着自己的耳环。“不碍事,”她摘着菜说,“挺好看的。” 有时候工地会放半天的假,这些女人们会和老乡一起逛逛城里的超市,偶尔也会在小摊上花点钱买上一个头绳或者发卡。她们看惯了钢筋水泥,见证了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过程,却在这些华美建筑最终奠基之前转身离去,寻找下一个颜色单调的工地上的活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