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龄区分让见义勇为价值更趋理性
  • 2013年08月06日  作者:
  • 【PDF版】
更多
  8月2日,辽宁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辽宁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修订草案)。条例删除了“不鼓励未成年人见义勇为”规定,称这一规定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相符,同时增加“鼓励采取合法、适当、有效的方式进行见义勇为”。

  所谓见义勇为,就是人们对他人的突发性、紧急性遭遇有着敏感的反应能力,当他人需要正义行动的时候,人们能够挺身而出。由于见义勇为的收益是公共秩序和社会文明,因此,倡导见义勇为,就是在追求一种公共的价值理性。
  虽然见义勇为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但不同的年龄结构、不同的社会化水平,必然导致人们对见义勇为的不同解读。对于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社会化程度不高的未成年人来说,不分场合、不计后果、没有量力而行的见义勇为,往往会带给人们“悔之晚矣”的伤痛与遗憾。
  见义勇为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还是一个技术问题。作为一种法律义务之外的社会责任担当行为,见义勇为不仅要求当事人具有美好的道德品质、充分的勇气,还要求当事人具备充足的体力、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素养。这一切,恰是未成年人所缺乏的。
  因此,条例删除了“不鼓励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为了追求公共的价值理性;条例增加了“鼓励采取合法、适当、有效的方式进行见义勇为”,是有区分性、差异性地对未成年人进行“年龄区分”。毕竟,一个成熟的社会,要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避免过早地让孩子们去承担他们并不胜任的事情,尤其是避免他们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传统观念里,见义勇为总是被置放在“道德高地”里。然而,控制见义勇为的安全风险,压缩利他行为的成本,教会孩子们“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现代文明应有的尺度。救人的前提是学会“自救自护”,见义勇为的前提是当事人要有足够的行为能力,能够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再去帮助别人,这既是对价值理性的坚守,也是对未成年人的呵护。        (杨朝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A01版:967096
 A02版:黄三角早报·清风谭
 A03版:黄三角早报·早报眼
 A04版:黄三角早报·早报眼
 A06版:黄三角早报·黄蓝讯
 A07版:黄三角早报·黄蓝讯
 A08版:黄三角早报·城中事
 A09版:黄三角早报·城中事
 A10版:黄三角早报·城中事
 A11版:黄三角早报·城中事
 A12版:黄三角早报·城中事
 A13版:黄三角早报·绿时代
 A14版:黄三角早报·绿时代
 A15版:黄三角早报·移动专版
 A16版:黄三角早报·长镜头
 B01版:黄三角早报·点天下
 B02版:黄三角早报·热点
 B03版:黄三角早报·透点
 B04版:黄三角早报·标点
 B05版:黄三角早报·财金
 B06版:黄三角早报·财金
 B07版:黄三角早报·财金
 B08版:黄三角早报·广告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