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8月06日
作者:
-
【PDF版】
|
|
|
□评论员 赵查理 为提升东营市的交通区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东营市编制了《东营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2年-2020年)》,目前规划已经完成了公示。按照规划,至2020年,东营将新建3条轨道交通线,并将部分城市主干道升级为快速路,“海陆空”对外交通也将大变样。 大面积的城市化已经影响每个城市、每名公众。东营市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通过规划“海陆空”主要交通“动脉”,让空间布局更加合理,让城市功能区域充分发挥作用,城市和居民的生活也将紧密起来。交通的升级换代,将实现城市的向好变化,提升居民的日常生活。 放眼整个黄三角地区、东营交通规划的谋篇布局,,试图建成重要交通节点城市。铁路包括环渤海城际铁路、济南—滨州—东营城际轨道、黄大铁路、德大铁路;外联公路要建设成“一环两快五横四纵”的区域干线公路网格局;港口以广利港区、刁口港区、广北港区为基础升级为港口体系;机场则规划为黄三角核心空港。 按照规划,东营将建成交通枢纽,让人们可以站在黄三角的高度看待各地发展,有利于打破以行政区划为界限的资源流通体系。这样一来,东营与周围各个城市联系会更加便捷、密切,直至最终形成共同的生活圈。人们在黄三角各个城市工作、旅游、生活的选择余地将更大,甚至实现东营定居、济南工作。 换言之,东营市“海陆空”交通体系,不但把黄三角发展成为一个大市场,更是允许人力、石油等资源自由流通。这能在更大范围之内利用市场优化配置资源,有效避免各地以前“小而全”的、同质化严重的低效发展模式。此地发展石油产业,彼此重视旅游经济,他方利用渔业资源,各地都能够最大化发挥长项,并且利用区域内资源交易弥补不足。 长远来看,基于东营交通规划的黄三角地区,还有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京津冀都市圈、辽宁沿海经济带、长三角北部城市、东北亚各个邻国相距不远。如此一来,东营留有“提前量”的交通规划甚至可以突破黄三角的限制,盘活各个区域经济群体之间的资源流通,甚至虹吸海外的多种优势资源。 东营需要用科学、超前的交通规划来实现自身价值,除了现存的交通规划之外,其他影响资源自由流通的规章制度也需要重新审视修改。站在黄三角甚至全国经济市场的高度,会发现资源自由流通、交易、发展、壮大需要配套措施。倘若如此,中国经济将更多惠及黄三角地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