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皮影当做有生命的个体操纵,从事皮影表演40多年的郭志英说—— |
拿起签子棒 感觉千斤重 |
文/本报记者宋贝贝片/本报记者任小杰 | |
- 2013年08月03日
作者:
-
【PDF版】
|
|
 | 表演者和自己的人物道具形影不离。 |  | 演员在后台认真地操控着皮影做每一个动作。 |  | 表演者把皮影表演当做是自己在表演,赋予它人物情感。 |
|
8月1日晚,一场精彩的皮影戏《美猴王学艺》的演出结束,标志着全国木偶戏皮影戏优秀剧目展演在东营告一段落。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木偶皮影展演无疑给东营市民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那么没有生命的影人是如何被赋予灵动色彩?演员们又是如何通过签子棒操纵着偶人将各种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本报带您走进皮影戏演出的现场幕后,让您真切地认识和感受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 大脑传递给手,用皮影传递演员情感 实习五年才能成为正式演员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来东营演出的河北省唐山市皮影剧团团长笪建光介绍,皮影和其他戏曲一样,演员也要经过训练,然后在舞台上实习表演。经过五年后,才成为皮影戏的正式演员。浙江省海宁市皮影艺术团团长沈凤娟说,训练基本动作和掌握技巧,需要经过几年时间才行,“皮影戏很讲究技巧,如果操纵不好,外面观众看起来人物的动作就不是很自然。” 但皮影与其他表演还有很多不同,笪建光说,“一般的表演,给演员一个角色,演员领会到角色情感后,直接用形体来表现。但皮影戏中间多了几个环节。演员不仅要体会角色的情感,还要用大脑传递给手,用手指指挥着皮片子来演绎这个角色,这就难了。”沈凤娟说:“影人相较对于人来说是很小,但你要感觉影人也是个人,它是很有力的,它的一招一式都要当做人来做这个事,人跟偶是一体的,这样才能表现的活灵活现。” 浙江省海宁市皮影艺术团的郭志英,从17岁开始便开始从事皮影表演,到现在已有40多年的时间。她说,一般一个偶人上面有三个签子棒,动物会多一点。“在《水漫金山》这出戏中,小青跟天兵天将打的时候,两位演员操纵4个人,还要拿着兵器。”郭志英认为,“偶人用签子棒支撑着,拿在手中要感觉有千斤重的分量才能演好戏,不能感觉很轻,要稳。” 8月1日,在《劈山救母》演出后台,记者看到,这场演出有十几名演员,每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操纵完一个偶人后,根据情节需要换下一个偶人,或者换背景。他们不时在后台或走或跑,拿起需要的偶人操纵,紧张但秩序井然。演出虽然只有十几分钟,但演员们一刻不停地忙活着。“以前影人只有六寸高,比较轻,操作起来也很灵活。现在为了配合演出需要,有些影人太大了,有一米多高,重了,而且对手指的灵活度提出更高要求,一场下来,手指很累。” 放弃个人事业,继承父亲遗愿 致力于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之所以会走上皮影戏这条路,来自不同地方的笪建光和沈凤娟却有着类似的经历,都是深受各自父亲的影响。 浙江海宁皮影戏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浙江省海宁市境内,至今仍流传着具有南宋风格的古典剧种——海宁皮影戏。浙江省海宁市皮影艺术团团长沈凤娟的父亲从2003年起致力于皮影戏的恢复与发展,“刚把剧团成立起来,他就被查出了癌症。”谈起父亲,沈凤娟一脸愧疚,因为那时她和丈夫忙着经营企业,对父亲的事业没有过多关注。虽然得了癌症,但为了皮影戏父亲仍旧坚持了六年。 2009年父亲去世后,沈凤娟整理遗物,发现父亲留下的大量皮影戏的资料,“父亲在资料中提到,如果他没有把皮影戏传承下去,那就是历史的罪人。”因此,沈凤娟下决心继承父亲的遗愿,把皮影戏传承下去。她把之前经营的企业交给别人打理。2009年9月1日,正式接手海宁皮影艺术团。“接手后才知道父亲的不容易,我坚持快四年了,虽然道路很曲折,但我会依然坚持下去。” 来自河北省唐山的笪建光说,他父亲特别爱看皮影,已经到了痴迷的状态。在他初中毕业15岁时,当地皮影剧团大量招人,“父亲说演皮影去吧。”笪建光就去了。虽然中间由于各种原因,他多次想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摸索出一定的感觉和经验,对皮影有了很深的感情,感觉皮影越来越有韵味,我就再也离不开这行了。” 笪建光说,皮影戏在唐山很普遍,但年轻一代普遍对皮影印象很淡,看过皮影戏但没有更深的感受。经过多年努力,让笪建光欣慰的是,虽然过去皮影的传统演绎方法观众不认可,但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好多人接受皮影、喜欢看皮影戏了。“我们这代人正在努力,想让青年人和孩子都喜欢皮影,将来也不会忘记皮影戏。”笪建光说,自己一直追寻的是,在保持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发展,用各种手段让古老传统的艺术被更多的年轻人所理解、所喜欢。 有2000多年的历史 皮影还是一种工艺品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而关于皮影艺术的起源有着许多不同的传说。资料显示,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染病去世,由于对她过于思念,汉武帝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一日,大臣李少翁出门,遇到一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在地上,栩栩如生。李少翁灵机一动,就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晚上设帷帐,点灯烛,请汉武帝坐在帐中观看,他看后龙颜大悦,爱不释手。据悉,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笪建光说,过去宫廷里哄小孩玩时,会把树叶剪成各种小动物,在窗户下照出影子进行演示,这也是一种说法。 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笪建光介绍,皮影在制作上很讲究,“它是用牛、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是手工技艺。”笪建光说现在表演用的偶人都是团内人员自己制作的。 随着时光的流逝,皮影的材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笪建光说,“很早之前主要用驴皮,因此皮影戏又被叫做‘驴皮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表演的需求,如今驴皮、牛皮、马皮材质的结合着用。“你看我们的影幕,长8米,宽4米多,有些地方还比较厚,这时候用驴皮就不如用牛皮好。” 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 编辑:李金金 美编:魏菲菲 灯光下的皮影晶莹剔透。 演员表演时十分投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