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8月01日
作者:
-
【PDF版】
|
|
|
不能以“社会之恶”替犯罪辩护 任何“可以理解”的犯罪动机,在生命和公共安全面都前相形见绌;任何原因和理由,相比无辜的受害者,都轻薄无力。不要试图给犯罪套上合理正当的外衣,法律面前,对错是非的界限很明晰。 来自公安部门的消息称:7月29日,北京市大兴区摔死女童案犯罪嫌疑人韩某、李某,分别因涉嫌故意杀人罪和窝藏罪被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依法批准逮捕。同日,首都机场爆炸案犯罪嫌疑人冀中星因涉嫌爆炸罪,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 突发的暴力事件,让人们感到焦虑和恐慌。相关信息快速传播,对事件的讨论也随之而起,各种观点在网络上激烈交锋。一时间,对社会治安的担忧,对极端分子报复社会的惊恐,对暴力事件频发原因的反思,成为舆论空间的重要议题。 恶性事件的接连发生,强化了人们“祸不单行”之感,似乎坏事都有某种“扎堆效应”。之所以如此,一个原因是人们的注意力被新闻报道所吸引,很容易在各类信息中找寻“同类项”。媒体也可能通过对报道内容的选择,引导受众注意某一话题。如果媒体集中报道突发事件,读者就会对其有更多关心,并将与此相关的信息迭加,进而得出社会治安糟糕的判断。相比之下,大部分坏消息更有吸引力,更易传播,也加剧了“坏事一箩筐”的印象。 坏消息的蔓延,不仅会引发社会焦虑,还会让某些暴戾情绪增加,甚至“诱使”进一步的犯罪。公众的恐慌,舆论聚焦之下的“轰动效应”,详细的犯罪细节描述,可能会为更多的犯罪行为提供“样板”——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恶性循环。 避免的方式之一,是对我们接触的信息加以甄别,不盲目地被坏消息带着走,进入某种预设的假定。同时,小心那些“混淆是非”的观点,不让其左右我们的认知和判断。在最近发生的几起恶性事件中,就有一些观点需要审慎对待:比如,理解和同情犯罪嫌疑人,认为他们是被逼无奈,才报复社会;社会的恶导致个人的恶。 对某一种行为的支持或反对,有是非标准,更有法律底线。当一个人逾越法律底线,以极端方式表达不满,威胁公共安全,甚至滥杀无辜时,所谓的“理解和同情”,就是对恶的纵容,对善良的伤害。 假如你的亲人朋友出现在事发现场,成为无辜的受害人,你还会说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值得同情和理解吗?犯罪就是犯罪,这不是维权,也不是迫不得已。如果为犯罪寻找理由和借口,就是对犯罪的纵容,可能会祸及我们每个人。 如同“报复社会”一样,“社会的恶”其实是一个含糊笼统的概念。每一次对社会的报复,都指向某些具体的人,作为无辜者,他们不会说犯罪分子伤害了社会,只会说自己是他人恶行的受害者。同样,没有抽象的社会之恶,只有具体的个人之恶。报复社会的利刃,一次次砍向具体的受害者;个人之恶,却一次次借“社会”的抽象之名逃脱责任,这样的悖论,我们是否愿意接受? 任何“可以理解”的犯罪动机,在生命和公共安全面都前相形见绌;任何原因和理由,相比无辜的受害者,都轻薄无力。不要试图给犯罪套上合理正当的外衣,法律面前,对错是非的界限很明晰。我们需要同情的,是一个人曾经的不幸,是弱者的苦难,而不是暴力犯罪,不是滥杀无辜。以非正当、破坏法律的行为伤害他人、实施报复,只能让社会陷入“恶恶相报”。 对于那些恶性事件,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我们心存体谅,但不是以践踏规则为代价;我们心怀良善,但不是以逾越法律为交换。一个让人安心的社会,建立在法治与规则之上。犯罪得到惩治,社会才能有序,法治得到彰显,人心才能安稳。
现在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大手笔挤泡沫,1993年挤金融泡沫,房地产最疯的海南泡沫崩溃,留下600多栋烂尾楼,到2006年处置工作才终结,如今处处皆海南、满目皆鬼城,过度挤泡沫将使中国经济跌入地狱,维持稳健政策成为首选。 审计署兴师动众再次彻查地方债务,结果之一将是,让公众尤其是上层决策者将得到清晰准确的地方负债数据,以及风险检测报告。数据恢复真实,风险彻底曝光,这是好事,可以纠正虚幻的繁荣梦想,为改革找到正确的方法。 通过今年以来的一系列数据纠偏,以及实际压力测试,显示出经济的疲软,以及经济运作模式的低效。今年5、6月份,政府对外贸数据挤水份,5月,进出口明显回落,6月进出口出现17个月来的首次“双降”,出口增速创下44个月新低。 6月份,央行未及时向银行间市场注入资金,导致银行间市场出现“钱荒”,债务泡沫的恐怖阴影笼罩在追逐高杠杆的中小银行头上,资金之紧张、经济的风险度远超统计数据披露的现实。7月14日,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名誉所长夏斌表示,当前的中国已经存在事实上的金融危机现象,决策者应该尽快地寻找如何逐步刺破泡沫,逐步冲销实际已经造成的损失,来摆脱大面积危机的爆发。 曾在中金公司担任管理委员的美国人Carl E Walter、曾在中金销售交易部工作的Fraser J Howie在《中国金融大揭密》一书中,提出由于中国经济体制的内在缺陷,导致每隔十年中国就会到达金融危机爆发的临界点,而现在,中国政府再次站在金融崩溃的临界点上,面临艰难的战略抉择。 当前的险状与1988年、1999年相似,上世纪80年代地方政府通过各种管道吸取资金。全国有745家信托与投资公司,以及34家证券公司、160家当铺,这些金融机构多数由地方政府控制。 现在,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吸取资源,投入到他们认为有益的公共与企业投资中,其中令人瞩目的是城投债与信托资金的大量运用。如果不加阻止,地方政府将把地方商业银行当成自己的出纳,模仿17家上市银行,通过地方银行上市扩张资产规模,主导更多的行政性低效贷款。如果现在进行破产清理,多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资不抵债。 当前情况比上世纪末的两次危机远为复杂,当时经济体量较小,刺破泡沫的代价有限,此后的经济发展消化了大量坏帐。 面对金融泡沫,当时政府两手整顿,一是直接破产重组,以1999年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案为标志,中央政府相当于明确向全球宣告,各省窗口公司信用不可由政府背书,地方信托、证券等公司,纷纷被消灭,或者由新大股东接管;二是逐渐引导五大主要银行引进境外投资者,剥离不良资产、上市,使银行成为市场化主体。虽然中国银行业市场化这一目标远未达成,但系统重要性银行表面上摆脱了破产之虞,一度跻身全球上市公司市值前列。 现在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大手笔挤泡沫,1993年挤金融泡沫,房地产最疯狂的海南一地泡沫崩溃,留下600多栋烂尾楼,直到2006年处置工作才基本终结,如今处处皆海南,满目皆鬼城,不必挤泡沫,从内蒙古鄂尔多斯到陕西神木,东北营口等地,随着经济下行、资源价格下挫,已成鬼城。过度挤泡沫将使中国经济跌入地狱,维持稳健的政策成为首选。 另一方面,地方投资效率之低、隐性坏帐之多,通过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与上市已经无法解决,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回收率不过20%左右,并且衍生出新的充斥着行政色彩的大型金融公司,而境内股票市场被圈钱圈得元气大伤,已经不可能成为坏帐“排污口”,至于境外股票市场,看看美国中概股的表现,与国际信用评级公司的评级吧。 以往的技术手段,无法化解目前的经济困局,目前的困局是长期体制顽疾积累而成的大危机,必须通过全面的体制性手段破解,技术上的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制度性的改革是相信市场、相信民资,进行资产重组,让高效的企业通过竞价买走还有价值的资产,让资产找到能够让其增值的新主人;放开城市管制,尽快向固定三年以上纳税人放开中小城市户籍,主动进入城市的纳税人不仅会购房,还会自己减少自己,政府将资金用于教育等公共设施,同时允许民间开办教育与医疗机构,城市拥有创业活力,鬼城自然消失。结果就是,起码可以用市场之手盘活某些资产与城市,稳住重要城市与企业,不会出现全面崩溃。那些小型城市、不具有全局影响力的泡沫,崩就崩吧。泡沫清理之日,中国的市场的基础体制也将初具雏形。
一头“造成功学的反”的猪 成功永远是少数的分子,那么作为大多数的分母,他们应该怎样活呢? 入世的肉身,出世的精神。这当然有着某种狡黠,但生而为这个时代的非“X二代”的芸芸一子,我们还能怎样呢?逃避当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对安稳和内心平静的祈祷手段。放弃大多数让你纠结的欲望不一定能让你就此心平气和安稳度日,但至少回避掉了一些垃圾情绪。“更幸福”当然是每个人最值得追求的真理之一,它比更有钱、更健康显得朴素而实用。 有多少人苦苦追求成功,就有其中99%的人在为此烦恼和必将失败,你知道所谓成功学的概念永远是踩在大多数人头上实现的,换句话说,成功永远是少数的分子,那么作为大多数的分母,我们应该怎么样活呢,《佛陀与想太多的猪》提供的正是一种悄然获取小幸福的策略和办法。 烦恼忧愁纠结,某种程度上是自设的,那么通过阅读学习锻炼也自然可以自我“康复”。将成功学踩在脚底,唾弃它,不要它的命也要跟它说说拜拜,放弃一种矫饰的虚妄的泛滥的成功学教化,才是眺望更远方的开始。 当然,这样武断地抵达幸福也有贩卖心灵鸡汤的风险,本来世界和人性的复杂性就不应该存在什么一两句话便可以指引人生的事,错位跟醍醐灌顶往往一念之差。《佛陀与想太多的猪》在漫画中设置了无数情景,大体洞察了你可能被幸福阻隔的烂场景,你也无需恍然大悟,只需在一次次连续和反复阅读中跟随内心行走,便自然可以触碰到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作者在《幸福之山和不幸之谷》一篇里这样写道:“幸福是山头,不幸是山谷。为了让不幸消失,不达猪打算把山谷埋起来……咦……幸福和不幸都消失了……”不达猪就这样用善意的蠢笨告诉了你一条道理,幸福与不幸常常不需要比较,计较得失和企图用幸福填埋不幸,最后都只能是令人失去常态的幸福。 佛陀会经常出现,来告诫我们一些基础的为人道理。道理也许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挣脱束缚,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找到简单的快乐。佛陀会告诉你如何认知,包括面对自己,面对这个唐突而时常荒诞的世界,面对你的爱人和朋友,面对这个时而糟糕和不公的社会…… “小幸福”不是抵消“大成功”的救命良药,但却有可能成为你选择多样人生的一种的窗口。看看卖萌的猪,他选择了什么,他在世事中既非逃避也不是求饶的优雅卖萌姿态……他的确可以教会我们今天的人类太多东西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