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围着火炉挣未来的人
本报见习记者郭丹丹记者周晋
  • 2013年08月01日  作者:
  • 【PDF版】
更多
  我们走在烈日下,阳光毒辣,地面冒着蒸汽。真热!我们替烈日下的劳动暗暗叫苦。
  然而,我们走近锅炉工,太热了!火炉边更热。在这个燥热的夏天,“高温高危”的劳动者让我们更加感慨。
  7月31日,本报记者走进方圆第三工业园底吹炉生产三班。

  40摄氏度 
12小时持续工作

  走进锅炉车间,首先注意到的是巨大的机器轰鸣声。机器声音太大,人们之间的交流都要扯着嗓子喊。
  底吹炉是一个躺倒的圆柱形,上方有下料口,侧面有渣口。底吹炉外围的温度有一二百度左右,而炉子周围的温度则有近40摄氏度。大家就是这样围着炉子工作的。渣口工负责开关和监管渣口。盛渣子的渣包满了以后,渣口工就要用前端有水泥的堵杆伸进炉子里的火焰中,堵上渣口更换渣包。而加料工则在11.4米高的台子上,用一根4米长的铁钎子向下通堵住的料口,有时还需要两人配合,用锤子把铁钎锤下。遇到困难的情况,则要用三四十斤沉的钢筋钎。这些工作循环往复,直至12个小时之后工作结束。
目眩耳鸣
新人难熬一夏天

  在渣口和料口的对面,都有一两个功率很高的鼓风机。“不只是为了降温,更多是为了把溅出来的火花和炉灰吹回去。”生产班班长宋新波说到。工人们上工之前,要戴一层口罩,再戴上一层防尘面罩。
  “平常上来如果不带口罩直接待不住,几分钟脸就变黑了。”宋新波说。记者没有戴口罩,在附近站了十多分钟,就已经开始有些喘不过气来,忍不住不停咳嗽。
  二十五岁的孙卫强是班子里年纪最小的,但也是除了班长以外在这里工作时间最久的。从这个炉子投入生产起他就在这里,到现在已经有五年左右了。孙卫强轻巧地举起钎子通了一下炉渣,但同班的人告诉记者,这活儿需要很高的技巧,“一般人一钎子下去就捅个洞。”带着安全帽的孙卫强脸上并没有许多汗,然而摘下口罩时,脸上被罩住的部分满是汗珠。
  “一开始的时候下了班整晚耳鸣,不过现在早没事儿了。”四十岁的高爱军虽然年纪比较大,但在这里工作却只有7个月。他说,乍一接触这个工作,最受不了的还是机器的噪音。
  生产班的人回家以后的第一件事都是洗澡,这差不多是他们一天里最痛快的事儿了。“新人能熬过一个夏天,以后就差不多能习惯,能挺住了。”宋新波说。
16人多是外乡人
大都在东营买了房

  作为高温高危职业的一种,企业对他们有特殊“照顾”。每天都会给各生产班送两次绿豆汤和冰棍,趁着这个时间,他们短暂休息一下。工作环境又热又狭小,这时候几个工友会在通风的围栏处,摘下口罩,吃着冰棍聊聊天。
  高爱军的老家在滨州沾化,他是去年由同在这里干活的老乡介绍来的。“以前干过建筑工,没有这个稳定。家里有地,但是收入很少。”他15岁的孩子正在上初中。“这里挺好的,管吃管住。两个月回趟老家看看老婆孩子。”高爱军说,如果可以,想把孩子接到东营来上高中。   
  底吹炉生产三班平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工人大多来自本地和外地的农村。
  生产三班一共有十六个人,其中有十个是外地人,差不多全部都在东营买了房子。“有些已经把家里人接过来了,都准备把家安在这里。”宋新波告诉记者,工人们聚在一起时,聊得最多的是渴望在这个“异乡”安家。







  1:穿着厚厚的衣服,满头大汗围着火炉忙活,这就是锅炉工的工作常态。
2:每天,公司会给这个高温工种发降温“福利”——冰棍和绿豆汤。
3:炉子周围的温度是40℃,熬一天下来,满头大汗。
4、伴随着隆隆机器声,周围噪音较大,他们要互相大喊才能听到对方说话。
5、“锅炉工”伙食简单,大家蹲在地上凑在一起吃,聊得很愉快。
6、歇息的空间,他们会站在通风的栏杆边,静静凉快一会儿。
7、他们的工作就是每天围绕着这样的火炉。 本报记者 周晋 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