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年,她缝制 两千双鞋垫送战士 |
广饶村民吴洪英要将这个习惯传下去本报记者崔立慧见习记者丁锐 | |
- 2013年08月01日
作者:
-
【PDF版】
|
|
 | 66岁的吴洪英将自己亲手缝制的50双鞋垫送给消防官兵。本报记者 聂金刚 摄 |
|
军民情深,他们曾是战场上最可爱的人,为社会的安定团结无私奉献;军民情深,他们曾是军人最坚强的后盾,在你需要时挺身而出。一个小小的鞋垫,一句简单的问候,足以道出军民之间的深情。“八一”,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因为爱的点缀显得生动异常。让我们不忘感恩,记得回报,向军人,敬礼! 吴洪英是广饶县大码头镇屋子村村民。又一年建军节要到了,30日,她又提前为广饶县消防官兵送来了50双亲手缝制的鞋垫。给战士做鞋垫,吴洪英已经坚持了43个年头。四十多年来,吴洪英累计送给战士们的鞋垫已经有两千余双。 一台缝纫机踩了四十年 眼睛花小孙子帮忙穿针 31日下午,记者来到吴洪英的家中,堂屋摆着一台缝纫机,操作台上还有一双没缝制好的鞋垫。吴洪英说,这次缝制的鞋垫,是给九月份即将入伍的新兵准备的。吴洪英家中这台缝纫机是1962年买来的。为了给战士们绣鞋垫,她在这台缝纫机上一踩就是四十多年。 吴洪英除了自己做鞋垫,还教村里的几位妇女做。她说自己年纪大了,可能过几年就做不动鞋垫了,但是要“把它传下去,不能丢,得教教年轻人”。 “儿媳们很支持,大儿媳妇给买布料,小儿媳妇给买花线。知道我花眼穿不上针,小孙子来了都嚷着‘奶奶我给你穿针’!”家里人都很支持,这事儿让吴洪英高兴地合不拢嘴。 吴洪英是屋子村妇代会主任,每逢给战士们做鞋垫,村里的其他干部总是主动帮忙。在吴洪英的卧室,一叠厚厚的荣誉证书码放在桌子上。记者发现,不少荣誉证书已经褪色。据屋子村书记吴荫良介绍,吴洪英是1971年入党的老党员,当年曾多次参加惠民地区的人代会、党代会。 打袼褙一共糊6层布 赶时间忙到半夜两点 别看只是一双薄薄的鞋垫,也是一层一层糊了6层布,吴洪英称这叫“打袼褙”。“先用面熬浆糊,再把布一层层糊上,还要在太阳底下晒。” 十天前,广饶正值连日阴雨,吴洪英起初还担心没有太阳没法晒袼褙,耽误了给官兵们做鞋垫。然而就在吴洪英打算打袼褙的那天,出了一整天的太阳。“早一天晚一天都不行,刚好那天太阳足,一下午就晒好了。” 担心不能赶在建军节前做好全部鞋垫,吴洪英叫来了村里的妇女帮忙。“那天从吃完晚饭我俩就开始从袼褙上往下铰鞋垫,一直铰到十二点。那个妇女家里有小孩,她还得回去看孩子,她走了我就自己铰,铰到半夜两点才完成。” 按照不同的尺码把鞋垫剪下来,然后蒙上一层白布,用细细的红线纳上一层网格,再用布把鞋垫的边包起来。为了方便战士们垫,从39号到44号每个号码她都做了几双。 做到这一步才算有了鞋垫的模样,让鞋垫漂亮起来还需要掌握一手绝活——绣花。“先用圆珠笔在布上描出花样子来,再按照画好的花样绣上不同颜色的线,绣上线以后刚好把原来圆珠笔的痕迹盖住,这样才好看。”最后,把绣好的花和鞋垫缝在一起,才算一双完整的鞋垫。 舒服耐穿战士稀罕 坚持不懈四十多年 说起给战士们做鞋垫,还有一个小故事。 1970年,吴洪英的干兄弟应征入伍,为了表示自己的一点心意,吴洪英亲手为他缝制了两双鞋垫,没想到自己缝制的鞋垫让干兄弟的战友们羡慕不已。“他写了一封信回来,说战友们都很稀罕他的鞋垫,我就做了六双,给他寄过去了。”吴洪英说,这封家信忽然提醒了她,“战士们训练这么辛苦,我们妇女在家里做不了什么大贡献,不如给战士们纳几双鞋垫吧。” 此后,吴洪英着手发动村里的妇女一起为战士们做鞋垫。在她的号召下,吴洪英当时所在的码头公社,每年都为前方的战士送出两百多双鞋垫。 “公社里组织妇女们纳鞋垫,一直组织了十多年。后来公社不组织了,我就自己纳,一年也没有断过。一开始只是送给入伍的新兵,后来镇里入伍的兵少了,就开始送给县上的消防部队。”吴洪英说,每年自己都能做上至少五十双鞋垫,四十多年坚持下来,一共有两千多双鞋垫垫在了战士们的脚下。 “自己纳的鞋垫舒服耐穿,洗了也不会变形。买的鞋垫容易变形,一变形就容易从鞋里窜出来。”谈起自己做的鞋垫,吴洪英非常自豪。 村民燕桂宝1970年入伍,曾在滨州当过六年兵,当年他也收到过当地妇女亲手制作的鞋垫。回忆起收鞋垫,燕桂宝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我很稀罕那鞋垫,垫上以后觉得干活都有劲儿,后来再收鞋垫都有点舍不得垫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