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3年07月20日
作者:
-
【PDF版】
|
|
|
|
|
本报7月19日讯(见习记者 王逸飞) 19日,在翡翠普及运动第二季的现场,与忙得不可开交的销售人员一样,活动特邀鉴定专家、中国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张志刚先生同样成为了最忙碌的人。首日,张志刚老师已经为八十余位市民提供了咨询和鉴定服务。在活动现场,张志刚老师告诉记者,市民自带的翡翠经鉴定有三分之一左右都是以次充好的。而这些“滥竽充数”的翡翠大多是市民在旅游中购买的。 据张志刚老师介绍,19日带着自己的翡翠前来请他鉴定的市民约有30余位,其中有近10位人收藏的“宝贝”名不副实。“这些市民的翡翠都是B货、B+C货,他们几乎都是在旅游中的商户或者街边摊位买到的。商家在出售时也都宣称是天然A货。”张志刚表示。 “B货是经过人工处理的翡翠。商家把档次低、做不了A货的垃圾料,也就是业内所说的‘砖头料’,经过硝酸或者硫酸浸泡半个月到一个月,再经过碱洗和树脂填充而得来的翡翠。”张志刚老师告诉记者,B货翡翠佩戴时间长了里面的树脂会老化,失去光泽甚至变黄,不具有保值性。虽然B货翡翠经过酸泡碱洗,但经过了清洗,已没有酸碱残留,对人体是无害的。 据了解,B货的翡翠加工成本极低,许多不良商家仿充A货销售,可以赚得巨大的利润,而普通消费者凭肉眼却很难观察出来,所以极易上当受骗。 “对于购买翡翠,我还是建议消费者在旅游时谨慎购买珠宝玉石商品,不论是购物店或者路边商铺。虽不至于没有A货,但风险要大得多,从价格上看也不具备性价比。”张志刚老师还告诉记者,在今天前来鉴定的市民中,有不少都并不知晓向商家索要珠宝玉石证书,或者商家一敷衍就轻易放弃证书。“在证书上如果出现‘翡翠(处理)’‘翡翠(充填处理)’等,也并非A货。在发票开具时也应注意‘翡翠处理’等字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