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7月05日
作者:
-
【PDF版】
|
|
|
普沙岭/文 根据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近日所作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抽查的54个县中有47个县的民生投入多项未达标,比例高达87%。有些地方政府并不缺钱,他们在违规出台招商优惠政策时很“不差钱”,他们只是觉得增民生支出回报太少,是“亏本买卖”。(中新网6月27日) 市长、县长愿意把奖励、补贴发给企业老板,也不愿用到老百姓身上,皆因前种投入用好了能立即产生利税,见效快有钱花,形成GDP撑起繁荣的面子,对于缺钱的地方政府、急需政绩的政府官员,都是极大的诱惑,这可能需要通过调整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央地方财税关系来适当纠正。 但一些地方官员想这么做就能做到,根源还在于民生在政府的天平上没有起码的砝码———向民生倾斜的承诺,没有人大等相关机构有效的监督落实;被减少了投入的老百姓,缺少评判、质疑、纠正政府工作的话语权———高达87%的被调查的县承诺的民生投入没兑现,老百姓又能把书记和县长怎么样?只要把GDP保住,可能照样能升官。假若民生承诺兑现不了就要下台,地方官会怎么评估这笔“买卖”? 增加民生投入沦落成“亏本买卖”,表面看是财政体制有问题,地方政府难免有趋利的本能,根子则在于当前权力的配置结构,民主程度不够,科学性不强。 当前,改革税收结构、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的事权,是为地方政府更好地服务民生扫除障碍,创造条件。这些条件最终能否转化为有效的动力,还取决于能否增加“民权投入”———在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执行中,增加屁股坐在老百姓一边、为老百姓说话请命者的比重,充分行使人大权力,制约政府乱花钱的冲动,你无底线地把钱投偏方向,就通不过、做不到;在评判地方政府的功过业绩当中,切实纠正仅以GDP论英雄的做法,增加人民群众的话语权,增强官员评价、考核、选拔过程中老百姓口碑的含金量,让各级官员真正意识到,排除困难、增加民生投入,是最划算的“买卖”,扎扎实实去做,绝不亏本。民权这头有多重,民生那头才能有多重———忽略民权的民生承诺,注定轻飘飘、软绵绵,想被捏成什么样就能捏成什么样,而这何尝不正是深入体制改革的应有之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