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嫌絮叨说狠话,伤了父母心 |
双方都理解但仍感“委屈”,要多加沟通 | |
- 2013年07月05日
作者:
-
【PDF版】
|
|
|
本报见习记者 张坤 近期,“常回家看看”入法,牵动了不少人的“孝神经”。网上的一个帖子也列出了若干让父母伤心的话,包括“好了好了,我知道了,真啰嗦”、“有事吗,没事?我挂电话了”等。记者调查发现,虽然理解父母的关心,但部分年轻人仍说过类似的“伤心话”。面对这样的狠话,父母表示可以体谅孩子,但心中仍感到委屈。专家表示,父母体谅孩子压力,孩子也应该理解父母的爱,要尊重父母,要懂得感恩。 一天五六个电话 虽理解但沟通变争吵 26岁的杨女士前年被东营一家外贸公司录取,前往澳洲两年时间。“临出国前一个月,妈妈让我教她用网络聊天工具,以便我出国后她也能看到我。可她是电脑盲,好长时间只学会开机关机,急得我冲她大吼:‘说了多少次你也不懂,笨死了。’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她躲在她的卧室里偷偷掉泪。等我到了澳洲,才真正体会到妈妈的用心良苦。在国际长途电话中,我哭着跟她说了对不起。从那以后,我说话的语气开始注意起来。” 与杨女士有着同样经历的还有不少人。28岁的王女士来到东营一年多了,老家是广州的她从上大学就来到了北方,大学毕业后又在北京工作。她说,她在外地有五六年的时间了,回家的次数比较少,平常跟父母沟通主要靠电话。“父母一直想让我回广州,在他们身边工作生活。可是我的脾气比较犟,想靠自己的本事打拼,于是就总是跟他们对着干。 王女士说:“每天妈妈基本上给我打5到6个电话,电话的内容无非是吃饭了吗,干什么呢,工作累不累,压力大不大。每天我的工作已经非常辛苦,打这么多电话让我觉得压力非常大。到现在我还没有男朋友,妈妈也总是问我有没有合适的人选,还总是想尽办法托朋友给我安排相亲,看着身边的朋友许多都已经结婚,有的还有小孩了,让我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也很理解父母。可是在工作压力面前,我跟父母的电话沟通就变成了争吵式的通话。” 面对子女言语不周 心里“很受伤”,也能体谅 面对孩子们的“狠话”,部分家长能够体谅子女,但心中仍有些难受。今年已经50多岁的孙女士儿子即将订婚,她告诉记者,“感觉现在的孩子不如以前懂事了。我的孩子在外地工作,跟他多说两句关心的话他就会不耐烦,总是觉得处处在管着他,其实做父母的都是为孩子好。做父母的一辈子不容易,不指望子女有什么大作为,只要能平平安安的,这就是最大的心愿。” 孙女士说,孩子在上海上班,每天我都会看那边的天气预报,遇到天气状况不好的时候,我就会提前打电话告诉他,然后问一下他最近的生活怎么样,有没有按时吃饭,有没有注意自己的身体情况,身上的钱够不够花,每当孩子回家时就是自己最开心的日子。“每次跟孩子打电话都会吵吵一两句,有时候孩子在忙,说不了几句话就挂断了,孩子工作压力大,我也不忍心总是打断他,可是孩子不在老人身边,真的很挂念他。”面对孩子说了一些言语不周的话,孙女士表示,父母跟孩子之间没有仇,虽然孩子当时说完后,我们做父母的心里很难受,但是过一会儿也就理解了。 子女别带负面情绪说话 父母关心要适度 淄博路附近的一家心理诊所工作人员张先生表示,子女跟父母说话要讲分寸,“百善孝为先”,要抱着尊重的态度与他们沟通。要调整心态,不要把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和烦躁等负面情绪,转嫁到父母身上,不要说气话。更要注意方法,跟父母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要讲道理,避免使用“有完没完”、“早就”等情绪化的词语。跟父母说话要有耐心,父母年纪越来越大,我们现在对待他们要像他们对待儿时的我们一样,不厌其烦。要对爸妈多夸奖,还可适当地买一些礼物送给自己的父母。 另外,张先生表示,父母也应该多体谅孩子在外打拼的压力,要适度关心,不要因为关心过度增加孩子的压力,比如总催着孩子找对象等等,要以理解和体谅为主,以免增加孩子心理负担。 网上列出最让父母伤心的9句话: ●好了好了,我知道了,真啰唆。 ●有事吗,没事?我挂电话了。 ●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 ●说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 ●你那一套早过时了! ●叫你别收拾我房间,东西都找不到了。 ●我吃什么我知道,别给我夹。 ●说了别吃剩菜,怎么老不听? ●我有分寸,别说了,烦不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