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7月05日
作者:
-
【PDF版】
|
|
|
本报7月4日讯(记者 任小杰 通讯员 左明) 近日,记者获悉,从6月上旬开始,根据“滨海湿地固碳能力提升技术及应用示范”项目的要求,在各承担单位的合作下,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项目区开展高盐度土壤的芦苇种植技术研究。 芦苇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分布最广泛的植物,在改善生态气候、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高盐度土壤中种植芦苇仍然是一个未被攻破的难题。高盐度土壤芦苇种植工作的开展探索高盐度土壤种植芦苇的环境改良和植株护理的方法,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增加和固碳作用的深化开辟新的思路。 “滨海湿地固碳能力提升技术及应用示范”项目选取我国常见的三种类型滨海湿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滨海湿地碳固定,碳埋藏能力的规范性测算方法,并在阐明滨海湿地固碳能力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开发与集成滨海湿地碳固定和碳封存能力提升技术,并开展固碳能力评估与提升技术示范,为我国滨海湿地的保护与管理以及策略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