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7月04日
作者:
-
【PDF版】
|
|
|
草根明星“中国红” 下午6点,马中国和妻子闫永红开始化妆换衣服,这是他们每次上场前的“必修课”。自从2008年两人第一次踏上舞台起,这样的“必修课”他们已记不起修了多少天,这届啤酒节他们也记不清是参加的第几个城市的啤酒节。一路走,一路唱,一路喝,在观众的呐喊声中喝六扎啤酒。 描眉、画面,身着华裳,斑斓的夜色升起华光,舞台聚光灯混杂着喧闹的人群,开心也好,烦恼也罢,暂且忘了吧。整理衣衫,细拢额发,转过帘子,笑对台下繁华…… 画完妆换好衣服,夫妻二人从酒店出来,沿着沂州路步行到演出场地。今天他们有半个小时的演出,而为了这半小时,他们至少需要准备一个小时。“习惯了,几乎每天都这样。你看皮肤都粗糙了。”妻子闫永红指着眼角的皱纹说。 当天晚上,他们的节目被安排在第二个,“这时候客人们都刚坐好开始吃喝,我们出场就是为了把气氛烘托起来。”果然,在两人一曲劲爆的摇滚后,舞台前面的客人全都站了起来,有人开始往台上递酒。马中国说,一般只要客人把酒送上来,我们都不会拒绝,“咱不能扫大家的兴。只要客人嗨起来了,咱们肯定陪着喝。”半小时的表演过程中,不断有人往上递酒。这一晚,俩人至少喝了六扎啤酒。 “也有喝不下去的时候,但是更在乎台下人的感受。”走下舞台后,满头大汗的闫永红说,曾经有好几次,因为观众递上台的酒太多,他们喝不下去了,看到她观众会意地笑笑,也就不多劝了。 边走边唱,想起家乡田野的无垠宽广,出来闯一闯,看看世间热闹的变化,拾起我们的梦想,走在北漂的路上,我们有力气,有激情,有向往,当然,信念一直在我身旁…… 一路走,一路唱,一路喝,一年几乎天天都在各地赶场子。对于分别出生在1987年和1990年的马中国和闫永红来说,这样的日子他们已经过了六年。 六年里,夫妻二人赶场子表演走过了大半个中国。 当初,他们和所有怀揣着明星梦的北漂青年一样,马中国夫妻二人也在2004年毅然离开老家东北踏上了北漂路,“就是因为喜欢唱歌、喜欢舞蹈”。马中国说。妻子闫永红补充到,老家在东北农村的两个人,当年面临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出来闯一闯,要么在家做农民种地。” 是灯火碎了,还是我醉了,一杯,一瓶,混含了酒精的呐喊,在这个舞台上盘旋,我就是superstar。来,喝一杯! 在北京跟师傅学了三年后,他们开始组成夫妻组合独自闯荡。“那时候谁也不认识,我们就拿着自己的作品挨个公司给人看,站在人家办公室当面给人表演。”马中国告诉记者,有时候一段表演下来,人家几乎都没正眼看一下。提起当年的辛酸,一旁的妻子也眼里泛起泪光。“有一年都年三十了,我们还在外面演出。每次回家待不了几天就得走。”马中国告诉记者,看着临出门父母不舍的目光,俩人都不忍心回头。 赶场、奔波,辗转在人生的路上,在这场节日的盛典上,收获、经历、机遇,一张张激情洋溢的面孔,一声声高昂热烈的呐喊,一片片起伏雷动的掌声,这里,永远在我的记忆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人的不懈努力,慢慢地他们也在圈里开始积攒起了名气,“这个公司觉得你够实在,表演卖力气,就会把你介绍给其他公司。慢慢地知道我们的就多了。”马中国自豪地说,他们也曾在鸟巢为汪峰的演唱会做过暖场。“虽然,不能同唱一首歌,但是那时候还是觉得自己是大明星了。” “我们也有梦想,就是想到更大的舞台给更多的人演出。”马中国说,但是眼下的现实是俩人还是不得不为了生计打拼。对普通市民而言,一场啤酒节是一个聚会;对他们而言,一场啤酒节既是一份收入,更是一个机会。 在台上,他们叫“中国红组合”;回到台下,他还是马中国,她还叫闫永红。 化妆打扮,该上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