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填炮坑、回收杂物……胜利西部勘探队爱护环境挺自觉 |
勘探完不算结束环境修复好再撤离 |
| |
- 2013年06月18日
作者:
-
【PDF版】
|
|
|
文/片 本报记者 顾松 通讯员 田茂亮 16日,夕阳西下,红彤彤的晚霞倾泻在新疆哈山东茫茫戈壁滩上,给荒凉的戈壁换了装。夜幕降临时,戈壁滩远处驶来了一辆奔驰越野车,魏华健和他的钻井班清线组收工了。连日来,他们已经完成了对大半个勘探工地的炮坑回填、废旧施工杂物捡拾工作,保证工地无施工遗弃物,恢复了地表原貌。 钻机下铺塑料布防油料污染 在新疆西部大漠戈壁,自然生态环境相当脆弱,草原植被生长条件恶劣,如何在完成地震勘探采集任务的同时,又将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这一道难题时刻考验着胜利西部物探职工。 “钻机在保护区打井时,我们都要求钻工自觉在钻机下铺上塑料布,防止发生油料泄漏,污染植被生长环境。每天出工队部都给员工发放垃圾袋,对工地上生活垃圾进行携带,回驻地后统一进行回收处置。”物探震源队队长于强说。 在新疆乌伦古的春夏之交,遍地的花草还有众多的叫不上名字的各类中草药,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在顽强地生长着。2011年5月,223勘探队就在此勘探作业。 施工中,队员们严格按照HSE有关环保的实施程序要求作业。如实施“一字型”施工法,就是施工车辆按照一个车辙行进,杜绝乱开车辙,减少碾压面积;人工手摇钻可以打井的地段,就不会进大型钻机;小型车辆可以完成施工任务的区域,就不进大型车辆;人员徒步查号代替车辆查号等等。 队上专门成立清线组,对勘探区域内放炮遗留的废旧炮线、井口等进行捡拾和全面清理,恢复原貌。 2012年排10井项目勘探中,工区部分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允许用推土机推路作业,2114队的勘探队员们就发扬了“扁担精神”,靠扁担挑、人抬肩扛的方法把施工设备运到工地,完成了该区域的勘探任务,很好地保护了草原植被。 目前正在新疆哈山东项目施工的2114勘探队,针对反季节施工、当地团场棉花正值生长期、震源大型设备施工碾压农田面积大的问题,合理调配钻具,采取震源与小型钻机相结合的钻井生产模式,小型钻机人抬钻进地,大型震源车变观炮点,土路田边作业,大大减少了工农压地。 对400多处炮点合理施工,穿越景区 在哈密工区施工时,除了高温酷暑外,物探公司223地震队还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就是如何顺利穿越魔鬼城。 哈密魔鬼城雅丹地貌生态园属国家AAA级景区。景区内有古城堡、神女峰、双塔峰、布达拉宫、艾斯开霞尔古城、天门洞、千佛山、方塔山、狮身人面像、瀚海神龟、双头马等文物古迹星罗棋布。这里地形复杂,风化剥蚀严重,极易造成破坏。 根据施工设计,工区内有4条测线将先后穿越魔鬼城,2000多个炮点中,有5个点正冲瀚海神龟、神女峰、千佛山和布达拉宫等5个主要景点。 如何在施工中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呢?施工人员在测量工作结束后,绘制出工区施工的详细测量草图,主动向景区提供2000多个炮点和数以万计的检波点位置信息,让对方指出哪些区域不能施工、哪些区域避让施工。对景区筛选的400多处炮点,地震队采取两端加密、合理变观、减少震源车台数等措施,科学组织施工,小心翼翼地保护景点文物,终于使测线顺利穿越魔鬼城。施工结束后,队上及时进行地表地貌恢复。 队员收养、治疗野生动物 2114地震队的物探队员常年在新疆西部施工作业,养成了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良好习惯,在2013年哈山东项目工地上就发生了许多保护野生动物的小故事。 排列司机王斌在转线时,在杳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捡到了一条腿部受伤的小野狗,一瘸一拐的,样子很可怜,便心疼地把小狗抱上车拉回驻地,弄来药水涂抹伤口,一天两次给小野狗喂食物,精心护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呵护,小狗痊愈了。 排列司机罗汉志在转线过程中,发现两只小鸟在路边嬉戏,一大一小,像是一对母子。见有汽车开过来,大鸟惊飞了,小鸟却不会飞,急得喳喳乱叫,大鸟也在远处急得团团转。罗汉志见状,急忙停车,小心翼翼地捧起小鸟,送到大鸟的身边。 排列司机王启峰在一个有鸟窝的小树旁小憩,见树底下有三枚鸟蛋。抬头一看,原来是鸟巢上有个窟窿。于是,他找来树枝,把鸟巢的窟窿垫平,捡起地上的鸟蛋,小心翼翼地放在了鸟巢里。 “保护环境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做到不丢弃废物,保护动物也是保护西部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刚到西部时职工们对环境保护意识还不是很强,随着环保知识的普及我们都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现在东西怎么带进工区就怎么带出去成了一种工作习惯。”2114地震队的物探队员张师傅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