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教材毕业季身价跳水仨学生四年的“新书”卖了60元 |
| |
- 2013年06月18日
作者:
-
【PDF版】
|
|
|
文/本报记者 崔立慧 胡祥东 片/本报记者 胡祥东 不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现已答辩完毕,毕业后,他们就要面临离校。记者了解到,如何处理大学四年的书,成了毕业生发愁的问题。17日,记者在中国石油大学校区内调查发现,不少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即将毕业的学生选择将不用的教材当成废纸卖,其中不少书从未看过。 毕业季清仓处理教材 几乎是每个学生“必修课” 17日上午,在校园内,不少学生匆匆地走在参加论文答辩的路上,书店回收旧书的广告在宿舍区的宣传栏上随处可以看到,毕业气氛渐浓。 此时,一辆电动三轮车正驶离宿舍楼,车上摞着不少书籍,三位女生紧随其后向校外走去。经询问得知,她们正打算在离校前处理掉这些旧书。卖旧书,几乎成了每一个大四毕业生离校前的一项工作。 三位女生是胜利学院法律专业的大四毕业生,说起卖书,小肖感到有点可惜。“当时买的时候花了不少的钱,现在一斤只卖4毛,就像垃圾一样便宜,心里怪不舒服的。” 三位学生来到了石油大学北门附近的一家书店,店老板王女士先是仔细挑拣可以回收利用的二手书。因为法律专业的教材更新较快,不少原本可以回收的教材现在却只能当成废纸在卖。学生小石一边挑一边说:“法学的书这么贵,买的时候都三十四块钱一本,现在两块钱都没人收。”书店基本是两块钱一本回收这些书,然后再以十块钱左右的价格卖给师弟师妹们。 “如果书籍改了版本我们就不回收了,有时候刑法类教材一年还会更新两次!”王女士麻利地称好了一袋旧书。“26斤!” 最后,三个人150斤的旧书总共卖了60元钱。 想起当初在这些书上倾注的精力,小肖攥着卖书得来的10块零5毛钱,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些书都挺好的,卖了真舍不得,但是带回家用处又不大。” 旧书其实不旧 1/3崭新教材成了废纸 在三位女生的书堆前,记者随手翻看了几本,发现一本法制史和犯罪学方面的全新教材,书页里没有任何涂写的痕迹,封皮上甚至连书主人的名字也没有。“这一本是当时从师姐那买的,买回来也没怎么看过。”打算卖书的小刘同学说。 在这家书店里,近期回收来的旧书被分门别类地码放在地上。一摞红色封皮的书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抽出几册一看,是一套四本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封皮上落了灰尘,但书页里干干净净,书角也十分平整。 一位正在书店看书的同学称,“文学类,特别是作品选读的教材,大家几乎都没怎么看过,差不多是怎么买来的怎么卖出去的。”他说,他在济南某高校就读的朋友,毕业后发现“近三分之一的书是崭新的”。 上课有课件 教材买了也不看 据了解,胜利学院的学生在刚入学时学校统一购买过一次教材,此后三年所用的教材则是学生自己想办法买的,例如书店、网上商城或者借师哥师姐的。 “大一买教材花了差不多二百块钱,大二就基本不买书了。上课时老师会准备课件,可以不用书。”胜利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小苏同学说。临近毕业,他的旧书一部分送给了师弟师妹,剩下的则卖了不到十块钱。 小苏说,如果全部教材通过学校集体购买的话,四年下来买书也要花不少钱,而且“平时大家也不怎么看教材,顶多是考试的时候翻一番。” 小苏的同学于洋则选择把大学用过的教材全部搬回了泰安老家。于洋说:“像我这样处理这些书的同学很少,我现在学习的是营销专业,一些专业书,以后还是用得着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