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营食品安全宣传周昨启动 |
企业立“军令状”食品中不“加料” | |
- 2013年06月18日
作者:
-
【PDF版】
|
|
|
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本报于17日推出了《食安》特刊,让市民吃得放心、安心。17日,东营市暨东营区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在东城银座广场举行,向市民介绍食品安全小常识。另外,在接下来的十天里,东营市经信委、食药局等相关部门将分别开展食品安全专题宣传活动。 本报6月17日讯(记者 段学虎 孙娜娜) 17日,东营市暨东营区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在东城银座广场举行。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向市民介绍了产品的外包装、原材料的外观和一些生活小常识,让市民更了解食品安全问题。并且十家食品企业代表作了食品安全承诺和倡议。据悉,在接下来的十天时间内,东营市经信委、食药局等相关部门将分别开展食品安全专题宣传活动。 17日,由东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牵头,东营市食药局、工商局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相关单位和部分商家在东城银座举行了食品安全集中宣传活动。东营市政府副市长、市食安委副主任刘美华表示,这次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社会共治,同心携手维护食品安全。目的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教育,在市民当中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市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食品安全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潜在隐患,食品安全事件仍处频发状态,‘问题奶粉’、‘掺假羊肉’、‘毒生姜’等事件,让人们对食品的安全问题更加担忧,食品安全仍面临严峻形势。”刘美华介绍,经过多年以来的严查,东营近几年食品安全形势较好,没有出现过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 市民曹女士和女儿在活动现场观看宣传的展板。曹女士说,在自家楼下种植了菠菜、油菜。可就在几天前,种植的土豆生长到鸡蛋那么大小时,就把土豆挖了出来,下锅做着吃了。“我吃了两个土豆以后,感觉有些不舒服,母亲吃得更多,一直难受了好几天。”曹女士通过向食药局工作人员询问后才知道,未成熟的土豆有毒、不能吃,而且当身体不舒服时,应当及时就医。“病从口入,以后应该多加强关于食品安全的常识。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吃到肚子里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曹女士说,拿着今天的宣传册、宣传单回家好好看看有哪些生活小常识,肯定是有好处的。 东营市食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食品安全问题是全民的问题,在监管部门查纠的同时,提高作为普通消费者的市民的食品安全常识也是很有必要的,希望通过宣传周的宣传活动,能提高市民辨别问题食品的能力。东营市的十家食品企业代表在活动现场作了不滥用食品添加剂、做良心食品等食品安全的承诺倡议书。据了解,6月18日至27日,东营市经信委、食药局等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将分别组织食品安全主题宣传日。 本报特刊受好评 五百份报纸 30分钟“抢”完 本报6月17日讯(记者 段学虎) 17日,在东营市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的活动现场,本报特刊受到参与部门、商家和市民的热捧,500份特刊仅半小时就发放完毕。 17日,一位参与食品安全宣传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黄三角早报的《食安》特刊,信息含量很丰富,通过特刊能清楚的看到相关部门在食品安全方面所做的工作。参与活动的一些商家也表示,通过政策的解读,对东营食品安全方面的未来工作方向有了了解。这对商家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了10份特刊,回去准备收藏。”活动现场的一位商家表示。 市民孙女士拿着特刊,说,“这个特刊挺实用,能帮着我们辨别出问题食品,“我拿了两份报纸,准备带回家仔细读一读。” 奶粉精冒充奶制品 仔细看包装 揪出“李鬼” 本报6月17日讯(记者 段学虎 孙娜娜) 在东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宣传点上,工作人员通过一些外包装标示不全、三无产品等一系列的实物向市民展示如何从外观上就能鉴别问题食品。 一位工作人员拿着一袋外包装只有一行小字的黄色粉末说,“当时查获的时候,检察人员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因为这外包装上就标注了生产批号,最后经过调查才知道这是奶粉精,一些不法商家经常会采购一些类似的产品冒充奶制品,像这种属于典型的三无产品,生产日期、配料等全都没有,连生产厂家也没有,一旦出现问题,将很难追责。” 东营市食药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在我们日常的食品的外包装上,能鉴别问题食品,“生产批号、生产日期、商标等都可以让大家找到问题食品的狐狸尾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