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6月18日
作者:
-
【PDF版】
|
|
|
高抛的学士帽刚刚落地,尚来不及一一道别,毕业的大幕已经悄然落下。面对相伴四年的课本,不少学生选择直接当成废纸卖掉,记者翻阅其中的书籍,许多还是崭新的,甚至连名字也没写。大把的人民币换来的书,被装进破旧的麻袋里,不禁令人联想到曾风靡一时的“高校麻袋说”——上学时一麻袋钱换一麻袋书,毕业时卖了书还不够买个麻袋。 浏览各大高校网络论坛,关于卖书的吐槽不绝于耳。“卖了四年的书,还不够还图书馆罚款”之类的神总结,不时刺激着笔者的眼球,看似戏谑的总结,却暴露了当今大学教育的无奈窘境。 传统的应试模式,使书籍成为备考的工具。不难发现,大学与高中相比,数字化的课堂,无纸化的教育,让课件成为学生的主要教材。课件也成为考试的主要考源地,如此看来,教科书便成为多余。这便难免有些教材上除了名字以外,再也没写一个字。此外,由于课程设置等原因,有些教材在购买时,就决定了它是无用的,不过是按照学校的书单按单订货。 工厂化的生产模式,放羊式的培养方法,使得从高压环境下升入大学的高中生们如入迷宫。许多大学生直到毕业,还没能弄懂大学究竟要学什么,就被匆匆贴上标签,赶进社会。不少人走向工作岗位以后,才发现自己需要学习很多知识,而感慨自己浪费了大学的时光。社会的高强度竞争下,激发人的学习意志和斗志,如此看来,压迫式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 此外,传统教育与社会生产的脱节,在高校校园内形成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严峻的就业形势,催生了急功近利的求职态度,各式各样的职业技能培训正日益成为追捧的对象。固定的课程设置,并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需求和爱好,也是导致低课堂率和低读书率的重要原因;另外,多彩的网络正日益成为学生课余时间的补充,更多的知识不再单纯依靠书本得来,也是大学书籍渐被冷落的原因之一。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但学习的方式并不一定只有读书一条。此刻,笔者替大学生不读书而找各种借口,着实有违常理。但任何风气的形成都受环境的影响,就算是当年嗜书如命的前辈们,面临当下的环境,还有多少依然坚持在读书,想必寥寥无几。每一代人都有其独特的成长环境,我们不能用过去式的眼光评价当下的现象。 在这里,暂且把卖书当做毕业的仪式和最后的疯狂,毕竟大学的毕业是社会学校的开端,意味着另一段学习的开始,在这个课本只是工具的时代,社会也许才是更好的课堂。 □评论员:齐绍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