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收入不过十万等于赔钱” |
算算渔民们的“出海”账 |
| |
- 2013年06月04日
作者:
-
【PDF版】
|
|
 | 进入禁渔期,渔船成排地停靠在岸边。 本报记者 任小杰 摄 |  | 广利港渔民在维修渔船发动机。 本报记者 任小杰 摄 |
|
本报6月3日讯(记者 任小杰 王志刚) 3日,在广利港修补渔网的船主胡胜海告诉记者,近海渔业资源逐渐衰退,今年的捕捞量较去年明显下降。现在出海的船,多数都是靠着政府的柴油资金补贴,才能够维持正常运转。海洋与渔业局在每年禁渔期间组织的增殖放流也是保护渔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使渔业资源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提升。2012年为东营市1343艘海洋捕捞渔船及养殖机动渔船发放油价补贴资金5849万元。 胡胜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正月十五之后开始出海,到6月1日开始休渔,9月1日之后再出海,一年出海的时间最多累计有七八个月。平均每天出海的毛收入可达一千元左右,胡胜海一月的毛收入就是3万元。他雇佣了两个船员,每个船员每月工资5000元,一月开支1万元。他的渔船平均出海一趟燃油300多元,一月又是将近1万元。当然政府会按照渔船功率给予一定的燃油补贴,平均补贴在一半左右。也就是说船主胡胜海和他的妻子两个人一个月收入1万5千元左右,一年收入在11万元左右。 胡胜海说,今年海上的风比较大,鱼群很不固定,常常好几天不出海,即使出海也经常碰不到鱼群。有的时候捕捞一天的海货可以卖到1500元以上,也有的时候不到200块钱。另外还有价值15万元左右的渔船和5万元左右的渔具。每年的维修和保养费用,也要一两万元以上。算下来,胡胜海和他妻子每人一年的纯收入在五六万元左右。 船员张万勇告诉记者,今年的主要海产品爬虾的产量较去年下降了不少,但是爬虾价格也比去年高了很多。去年的时候15块钱一斤,今年价格没有低于20元每斤的,收购价都达到过30元每斤。所以整体算下来,渔民的收入还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 渔民沈女士告诉记者,她们的船主要为海滩承包人捕捞贝类,从中赚取提成。她告诉记者,近年来渔民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但是从事这个行当的成本压力也越来越大。“连船加设备,一条船的成本在18万元左右,雇两个工人每个月工资开支也得一万多元,油价也贵,收花蛤一个月光油钱就得一万元左右。”沈女士告诉记者,除了休渔季一年干七八个月的活,毛收入不到十万,对他们来说就是赔钱。记者了解到,收贝类的渔船油耗非常大,每月燃油费支出在一万元左右。 据了解,燃油补贴范围和对象是在东营市依法从事国内海洋捕捞及水产养殖并使用机动渔船的渔民和渔业企业。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了详细的燃油补贴发放方案,确保专款专用,及时将燃油补贴资金发放给补贴对象。 渔船燃油价格补贴是国家在燃油价格调整后出台的一项惠民政策,是渔业历史上获得的资金规模最大、受益范围最广、对渔民最直接的中央财政补助,是中央“三农”政策在渔业的具体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