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的化工厂静悄悄 |
一个新项目开启“国内地炼老大”的新生 | |
- 2013年05月14日
作者:
-
【PDF版】
|
|
|
本报记者 王志刚 如何实现企业的转调创这是许多地炼企业近年来一直面临的首要问题。作为曾经全国最大的地炼企业,利华益集团在大多数炼化企业不断扩张产能的时候却早早开始谋求转型。当很多地炼企业开始面临被重组命运时,利华益集团却又提出了“炼油加工能力在全国同行业保持优势地位、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实现领先发展的目标。”在他们看来,多元发展并不意味着放弃主业,拉长石油化工上下游链条,走精细化、高端化的路子,同样可以做出大文章。 十来个工人操控“指挥中枢” 空气里没有丝毫的异味,偌大的化工厂里非常安静,透过浓密的绿化带,高大丁辛醇装置耸立在厂区中央。但是记者在厂区走一圈下来,却几乎没有遇到一个人,只有设备上不时冒出的蒸汽,不断提醒着记者这里确实正在进行生产。这里就是利华益多维化工公司厂区。 “是不是觉得没人啊,我们的秘密就在这里。”厂区负责人指着一排白色的房子告诉记者,这里就是整个厂区的“指挥中枢”。在这间操控室里,记者看到,十来个工人坐在电脑屏幕前,盯着上面不断变化的数据。厂区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丁辛醇项目投资24亿元,采用了国际领先的短流程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英国戴维公司的低压液相羰基合成丁辛醇工艺及美国GE公司的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装置的自动化水平非常高。“这是国内单套规模最大的丁辛醇装置,只要十来个工人就可以完全操控整个生产过程。除此之外,我们只需要每隔一个小时派出一队工人在厂区巡检下设备就可以了。” “目前国家鼓励大力发展有机化工和新材料产业,这也是利华益集团提升跨越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位负责人介绍,集团在C3产业链上引进了美国、英国、法国等国际领先的节能生产工艺技术,并实现了与美国GE公司、KBR公司、Badger公司、英国戴维公司和法国液化汽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技术领先企业合作。 一个丁辛醇带来产业转型 丁辛醇装置项目于2010年8月建成投产。“当时多亏了这个项目,不但挣到了大钱,还成了集团效益的主要增长点。这也证明了当时我们集团的转型思路是正确的。”从此,利华益集团走上了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的新道路。 据介绍,丁辛醇项目产出的正丁醇、异丁醇、辛醇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广泛用于印染、油漆、石油添加剂、抗氧剂等领域。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此前,丁辛醇国内产量小,70%需要依赖进口,这也为利华益集团的丁辛醇项目投产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企业效益的提升也带来了职工收入的提高,“那时候该项目新入厂的一线职工的工资都能达到七八千元。而且员工还可以分房子,只要集团一招人,大家都千方百计地想进入企业上班。”该集团办公室副主任告诉记者。 随后,利华益集团又建成投产了苯酚丙酮、双酚A、聚碳酸酯联合装置项目,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集团的收入构成中,化工板块逐步占到了80%左右,成了主要的经济增长点。”这位副主任说,从丁辛醇项目开始,化工板块在集团的发展中起到了强力的支撑作用。 此外,在C4产业链上,利华益集团开工建设了C4综合利用异戊二烯、异戊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联合装置项目。“这项项目上,同样注重对先进技术的利用,先后引进美国UOP公司、利安德公司和俄罗斯欧化公司的先进工艺技术,项目整体水平达到了同类装置国际领先水平。” 仅一项目就获支持资金7559万元 发展新材料的同时,利华益集团也不断谋求在主导产业——炼油板块上下功夫,“通过进行结构优化升级上项目,对主导产业链条及支链装置进行了扩能和技术改造,目前集团具有原油每年一次加工能力650万吨,综合加工能力1380万吨,加工能力、加工深度和装置的市场可调控性走在了全国地方炼油厂的最前面。” “集团采用国际先进的SIS和PKS管控一体化自动控制系统,只要有十几个工人在操控室的电脑屏幕前就可以完成生产。”在厂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利华益集团是国家重点保留的地方石化企业,拥有燃料油租住进口权和成品油销售经营权。 “当初在选择项目时,集团就有针对性地着重选择国家鼓励发展的有机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也正因此有多个项目获得了省重点建设项目及中央专项资金扶持。”集团办公室副主任介绍,仅年产12万吨的双酚A项目就获支持资金7559万元。 从2010年8月丁辛醇项目的建成投产开始,按照“油头化身高化尾”的“转、调”思路,利华益集团开始实现了由“炼油”向“化工”的跨域。并由此逐步打造成为集团极具竞争力的有机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集群。 目前,利华益集团的石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以炼油为基础,C3、C4产业链条为重点,C5及C6-C8芳烃产业链为后续梯队的炼化一体化产业格局,跨入了低碳、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阶段。 做大主导产业 在精细化上下功夫 石油化工产业一直是利华益集团的主导产业,但是与国内大多数地炼企业一样,他们也曾经一度面临油源不足的问题。“当时国家政策不明朗,也没有利于民企的政策优惠,民营炼油企业根本无法与大企业竞争。单纯靠炼油,路子一定会越走越窄。”利华益集团总部办公室一位副主任告诉记者,早在1996年利华益集团就敏锐地看到了地炼行业存在的问题,开始尝试谋求在拉伸产业链上下功夫。 “加快主导产业的转调创步伐至关重要。”在利华益人眼里,只有成为价值产业链顶端的整合者和价值链中的高价值的创造者,才能占领市场的制高点。 “石油化工越延伸,附加值越高,那种盯着成品油价格上涨大干快上原油炼制的企业负责人是短视的。只有及时转轨,才能重焕生机。”一位地炼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对于地炼厂来说,要提高原油附加值,就要拉长化工产业链,发展高产值的精细化工产品。 “当时国家政策不明显,地方民营地炼企业也没有政策上的优势,根本没法与业内的大企业竞争。但是发展高端的精细化工及与之相关的新材料却是国家政策鼓励的新兴产业。”据介绍,目前国内高端化工新材料70%依赖进口,高端精细化学品大部分依赖进口,这成为利华益集团等纷纷谋求转型的地炼企业发展瞄准的领域。由此,利华益提出了“油头化身高化尾”的石化主导产业发展思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