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4月24日
作者:
-
【PDF版】
|
|
|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后的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已经过去。 在这三天里,阴雨间或阳光,悲伤伴随希望。4月23日的早晨雅安人们仍然不遗余力地协手救援,不放弃任何一个希望。 但仍有揪心的消息传来:4月22日,高河镇至龙门山路段,一名志愿者在向芦山灾区运送药品途中被坠石砸中,不幸去世,她的两名同伴受伤;浙江杭州户外救援队一行8人22日在徒步进入太平镇后,突遭山体滑坡,目前与杭州总部暂时失去联系…… 这72小时里,余震、滑坡、崩塌乃至每一间岌岌可危的房屋,都在威胁着救援者的生命和安全,威胁着奔忙在震区中数量难以准确统计的民间志愿者。 志愿者,是这次芦山地震救援中不可或缺的民间力量。在地震发生后的最短时间里,中国各地的民间力量几乎“一跃而起”。 20日,震区附近邛崃的志愿者仅在地震发生8分钟之后,就开始组织一批救援物资运往灾区;地震发生23分钟后,四川蓝天救援队——中国第一支由民间专业人士组成的紧急救援公益机构已经集结完毕,准备出动救援;紧随其后,另一支眼下极受瞩目的民间力量“壹基金救援联盟”在微博上发出行动帖:联盟四川队已集结完毕,正在准备出发。 海南地震救援队、泸州山地救援队、北京红星救援队、陕西灾害救援队……更多的民间救援队伍在短时间内相继进入芦山、灵关、太平,乃至因道路和通讯中断一度成为“孤岛”的宝兴。 这些经过长期训练、有经验、有组织的志愿者服务团队,在灾区仍然是稀缺“资源”。运送物资、运输伤员、搜救人员、预判危险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震区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当前,中国民间救援机构和志愿者服务协调机制,都处在成长的烦恼中。人们在呼吁“理性救灾”的同时,也呼唤中国应急救援体系更趋成熟,很多细节能更加完善。在大灾过后,人们期望看到“一跃而起”的中国力量,也希望这些力量能够有所组织,人尽其职、物尽其用。 (节选) 中新社记者 魏晞
| |